文/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合作是有人類就存有的社會行為之一,因為對抗自然定律是人類的天命之一,所以藉由多人聯合勞動、集體實現共同目的或目標,遂成為重要的社會建構過程。從集體採集狩獵到互助機制,生產勞動歷史原本隨處可見合作關係;直到近代機械與泰勒化生產的出現,資本主義的職缺配置,奪走了勞動者之間的合作機會,相互支撐的網絡關係也隨著生產異化而疏離,勞動者也從合作的社群淪為競爭的個體。
閱讀全文...文/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文/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文/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工會存在的目的不就是幫會員加薪、爭福利嗎?企業賺錢,那個企業工會就應該爭取那個企業的員工加薪,如果那個產業賺錢,那該產業工會不就更應爭取那整個產業的員工加薪嗎?沒錯這些都是工會最基本的功能,不過,北歐的工會居然會自砍武功,同意賺錢的產業不要加薪太多,然後讓不賺錢的產業勞工加薪多一點,讓社會整體勞工都平均受益,這種稱之為「團結工資政策」(solidaristic wage policy),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勞資雙方共識下形成的政策,讓北歐各國的貧富差距遠遠低於歐美各國。
閱讀全文...文/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跨過2008年的金融海嘯,全球經濟步入漸進式復甦。儘管主要國家的失業率已經趨緩,但失業率下降並未替勞工帶來「均富」生活。低工資、不穩定工時,居住成本上升及福利削減的實質收入損失,卻有更多就業者流入貧困。何以勞工奮力掙扎擺脫失業,卻依舊無法逃脫貧困?平台經濟的崛起只怕得負起不小的責任。
平台資本主義的崛起
平台經濟是共享經濟的資本主義版本。以Uber為例,熟悉脈絡者均知早年為降低碳排及能源消耗逐漸發展出城市內的共乘運動。這種分享與分擔剩餘物資(空置的座位)及費用(油資)作為對應氣候變遷的創新行為,逐漸形成以社會利益為使命的共享經濟(shareing economy)。為快速媒合身在不同角落的居民快速且便利參與共乘,遂出現數據媒合的共乘程式,於是Uber的市場立基-有車者可賺取外快,消費者也減少費用負擔-也隨之出現。直到風險資金嗅到這股新興商業模式的潛在價值,大舉投入各類型平台追求快速獲利,共享經濟也隨著變調並變質為平台資本主義(Platform Capitalism),不僅模糊創新的原初目的,更製造出新的社會問題與矛盾。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