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文/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文/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經濟學總是給人冰冷無情的感受,在於它經常將經濟行動歸因於個體追尋利益的最大化,進而把人的多元性化約成單一目的。當經濟理性只剩下個體利益,連帶也把市場變成只有適者能夠生存的修羅場,不競爭或無力競爭的下場就是淘汰出局。
同樣的概念也被植入在勞動系統。「不努力就不會成功」一直是資本鼓動勞工應當無止盡拚命的話術,卻直接忽略了資本權力恆大於勞動,而資本所支配的薪資制度,唯一規則就是確保只有極少數參賽者能夠撐到最後,就算所有勞工無時無刻的努力,企業也只會拔擢極少部分的人,然後對精力耗竭者棄如敝屣,於是勞工拚盡一生,頂多是暫保眼前的溫飽,卻又不得不屈服於相互競爭。
閱讀全文...文/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近年來,除了傳統半導體科學園區的設立之外,另一個最受年輕人注目、最夯、最時髦的就是政府與私人如雨後春筍般設置的「新創園區」,例如2016年創立位於圓山花博旁的CIT臺北創新中心、2018年成立的林口新創園等,這些新創園區大都有寬敞亮麗、裝潢時髦、符合人性的園區空間,擺脫了過去傳統工廠或密集鴿籠式辦公大樓的格局,裡面進駐的新創產業,充滿了未來性與前瞻性,很多年輕人無不心儀,如能進駐新創園區成為新創家,就是一種高人一等的頭銜與光環。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