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雖然帶來了世界性的貿易浪潮,看似全球性的、各區域或國家的積極投入與參與,然而,全球化所帶來的主要影響,其實是國家與區域在國際貿易中的兩極化發展。簡單的說,世界貿易事實上只是由三個區域性的壁壘與陣營: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東亞,所共同主導與主宰。這個所謂的«黃金三角»,控制著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國際貿易量,至少在未來的20年內,它們將繼續鞏固如此之主宰地位。
特別的是,黃金三角所屬之不同國家相互間的主要貿易行為,其實均出現在同一個產業部門中,而且彼此抵銷。比方說,世界貿易的領先國美國,有著幾近天文數字的貿易赤字,而這些赤字主要「歸功」於日本及歐洲諸國,不令人感到驚訝的是:觀之全球,也只有如美國一般之政治、經濟與金融強權,才有可能承擔如此驚人之貿易逆差。利用它的超級強權地位,美國從1990年起,開始推行所謂的新重商主義之貿易政策,讓美國在必要時,能夠對這些忠實的「貿易夥伴們」,採取激烈的對付措施,而其中最重要的兩項短期目標,就是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與泛美自由貿易區(FTAA)。
無可諱言的,歐盟的貿易量始終是世界頂尖:在70及80年代,自由陣營的歐洲諸國貿易激增,特別是在歐洲各國相互間的貿易,經常佔有整體歐洲國家國際貿易總量的60%以上。在產品的分類上,明顯的成長可見於農產品與食品糧食,而歐洲國家間相互交換的工業製品,不斷的呈現佔有比例的下降,因為工業產品的外銷市場已然轉向至美國與東亞。。
東亞可說是近30年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突飛猛進區域,直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得東亞站世界貿易總量的首次衰退,在此之前,東亞可說呈現前所未有的不斷成長。由日本所主導的區域內貿易,事實上佔有東亞區域整體貿易量的一半以上。
為何會出現區域內相互貿易的絕對與相對成長呢?總的說來,跨國企業將此黃金三角視為其根據地的積極性策略,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因。
1994年成立的國際貿易組織(WTO),已經將許多國家間的貿易障礙廢除,相對程度的將市場與工業部門解除管制。在WTO的積極推動下,透過服務業貿易一般協定(Gats)的簽署,既使連教育與醫療健康部門,都不斷的朝向民營化的方向邁進。WTO主導下的智慧財產權轉讓協定(Trips),也將該等權利作權利人終身之保障擴張。
以上所提到的這些發展,都可能、而且已經產生重大的社會公平與環境生態之不利影響,也使得由跨國企業所主宰之工業國家,急速的拉大與其他世界各區域與國家的貧富鴻溝。
如此之急遽«商業化»,其實為相關之工業或商業團體之利益服務,而在國際性組織與歐盟委員會中大展其「遊說身手」的人們,著實功不可沒。國際組織暨機構中的主角們,只要在其各內國政府中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顯然,,這幾乎隨處可見 - ,那麼工商業利益團體的結構性影響力,就變成愈發可怕了。
WTO爭端解決機構與布魯塞爾委員會,可以藉由所謂的制裁,施壓予各會員國,要求其遵守所作的決議;然而,這個號稱代表«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最佳典範的WTO爭端解決機構,雖然理論上擁有相當的自主性,結果實務卻顯示,它還是受幾個大國所控制著。我們可以明確的說:貿易的自由化,關鍵不在於市場的自然運行,不在於那一隻看不見的手。貿易的自由化,其實要完全「歸功」於從中得以謀取驚人利益的那些國際機構、政府,以及私經濟利益團體,因為他們催生的政治決定,使得貿易自由化得以實現。
世界主要自由貿易地區年度貿易總量暨比例(2001年,WTO,UNCTAD(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
自由貿易地區 |
年度貿易總 單位:億美金 |
地區人民平均所得 單位:美金 |
歐盟(EU) |
22500 |
22260 |
東亞經濟委員會(EAEC) |
16510 |
8500 |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
11250 |
20100 |
拉丁美洲整合會(Aladi) |
3300 |
4000 |
中歐自由貿易協定(Cefta) |
1250 |
22260 |
南非發展共同體(SADC) |
360 |
670 |
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 |
- |
- |
阿拉伯Maghreb聯盟(UMA) |
- |
- |
波斯灣合作委員會(CCG) |
- |
- |
東南亞國協(Asean) |
- |
1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