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為特許行業,也就是必須取得政府許可後,才可以開始營業,然而台灣在黨國體制的管控之下,銀行就成為國家或少數人才可以經營的特許行業。
1989年銀行法修法前,台灣銀行業為閉鎖狀態,不允許增設新銀行,然而在解嚴後,黨國體制為鞏固其政商關係,以自由化之名將這塊大餅分給關係良好的紅頂商人,以換取其政治支持。
修法後,政府開始解除一系列金融管制,短短幾年內陸續開放16家新銀行,爾後的數十年間更開啟另一波的銀行合併,創造出更大的金融怪獸,一時之間銀行業竟成了最熱門的投資事業,然而在政治與市場之手相互勾結之下,員工權益往往是最先被犧牲的。
在1990年代這波金融自由化漩渦下,銀行員不干淪為黨國與財團的祭品,因此不管公營還是民營銀行員開始團結起來,1989年3月台北區中小企業銀行工會成立,之後各間銀行陸續成立工會,共同抵抗金融私有化、財團化的危機,更經由集體的抗爭讓勞基法擴大適用納入服務業。
過去的歷史,在當時也是活生生的當下,瞭解前人的奮鬥,才能體會今日理所當然的處境,《Talk工運-勞動者的抗爭史》系列講座第三場,邀請您來了解銀行員如何對抗金融怪獸。
【時間】2017年 5月15日 (一) 19:00–21:00
【地點】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講人】夏傳位(輔仁大學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
【與談人】鍾馥吉(永豐銀行工會理事長)
【講者介紹】
夏傳位:曾任職於台北商銀工會總幹事,現為輔仁大學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經濟與社會及台灣當代議題。著有《塑膠鴉片:雙卡風暴刷出台灣負債危機》(2008,行人)、《禿鷹的晚餐:金融併購的社會後果》(2005,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銀行員的異想世界:台北國際商銀產業工會的傳奇故事》(2003,台灣勞工陣線)等書籍。
鍾馥吉:現任永豐銀行工會理事長。1995年起擔任台北商銀工會幹部,2001年成為工會理事長,2006年理事長任期內遇到北商銀與建華銀合併為永豐銀行,帶領工會簽訂員工安置計畫,保障員工權益,使兩方員工安渡合併衝擊。認為工會要推動員工親自參與公司的決策,落實產業民主,2004年當選勞工董事,2016年再次爭取到一席勞工董事。
座談紀實
整理:朱家瑢
「Talk工運:勞動者的反抗史」第三場系列講座,由夏傳位(輔仁大學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鍾馥吉(永豐銀行工會理事長)對談1990年代公民營銀行員的團結與反抗。夏傳位著有「銀行員的異想世界:台北國際商銀產業工會的傳奇故事」一書,他筆下的鍾馥吉是一位擇善固執、勇於向人事主管「下條子」貫徹辦公室禁菸規定,也是承接前人帶領北商銀工會轉型的理事長。兩位談過去1990年民主化運動對工運的影響以及北商銀工會成功的原因,也談今昔工運的氣度差異,另外也針對「Bank3.0數位化」的未來提出對工會的信任隱憂。
即使政黨輪替,勞動現場的權威關係從未改變
夏傳位:
據我觀察近幾年來,社會對於勞動議題的接受度提高,在年輕族群中,勞動權益也受到重視,過去講員工是「草莓族」,現在則換了角度講「慣老闆」,說明大眾看待社會議題的角度改變,但最大的問題是以個人角度看事情,若個人遇到伸張權益時只選擇勞檢或是採取法律行動,則不會變成集體的力量。從過去到現在,企業內部老闆和員工的權威關係從來沒有改變過,即使外在政治場域經歷三次政黨輪替,勞動現場的權力關係卻沒有改變,成為籌組工會的阻礙。
過去和現今工運的氣度差異
鍾馥吉:
過去工會爭取銀行業納入勞基法的時候,不會為了枝微末節而全盤放棄,只要對於多數員工是好的,則傾全力爭取,這是過去工運和現今氣度的差異,那時候工會前輩格局很大,如果是外在法令阻擋員工權益,他們會起來革命,所以北商銀工會前後動用三屆工會人力物力爭取銀行員適用勞基法,當時有約一半的勞工沒有納入勞基法保障範圍。現在回頭看,那時候前輩的眼光格局和方向都是正確的。
北商銀為什麼成立第一間銀行工會?
夏傳位:
1990年代的民主化運動是當時北商銀工會能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從事工運者多是先受到政治衝擊,有對於民主的想像後才去做工運。當時銀行業是特許行業,待遇高工作有保障,但籌組工會者多是有涉入民主運動或參加政治聽講經驗的管理階層,工會籌組目的不只為了內部獎金分配不均的經濟利益原因,其實還受到民主理想影響,一開始主打議題就是為了照顧職場上最弱勢者,包含女性因結婚或懷孕而被迫離職、櫃員制、素蘭小姐事件、民生輻射屋事件等,其背後是產業民主精神以及對於企業情感認同,「北企一家」是北商銀工會重要的精神,人人都是平等個體,有權利參與討論工作安排,包含前任工會理事長李榮堂拒絕被企業以升職為條件收買,或是秘書長蔡詩聰在工會成功爭取員工分紅入股後,主動辭職而未領取應得的分紅,也都是典型的公共精神。
萬世太平不會想到工會
夏傳位:
工會精神的延續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但時間久了,工會抵擋不了日常庸俗化後,變成講純粹利益或分贓,靠著服務和派系利益交換掌握權益,原來朝氣蓬勃精神會慢慢消耗掉,該如何避免日常化後工會也開始庸俗、常態化呢?重要的是要把原初精神找出來。
鍾馥吉:
現今大環境對銀行員非常不利,過去銀行員有門「鑑價」功夫,必須依靠大量的經驗與知識。但是現在有了數位資料庫,只要在辦公室輸入地址,物產的價格就出來了,不需要派人去看,購買基金也可透過電腦下單不需要理專,保險也一樣,銀行員的危機就在這裡。台灣的金融自由化已經被主管機關壓抑,只剩標準化,營運模式數位化後,預估一般分行作業人員就會在十年間從7-10人裁減到2-3人。
舉例來說,過去銀行業務有所謂「第一線理財銷售部隊」,拜訪客戶拉業績,現在則改成「空中理財部隊」,沒有業績壓力,只是透過電話網路提供理財需求服務。為了節省成本,由富邦和國泰主導的銀行逼著客戶學習數位理財,無法適應的邊際客戶則跑向其他銀行,但這是趨勢,未來銀行業面臨的問題會需要大工會組織來領導,我的心理障礙是現在大工會發生的問題。但我認為冥冥之中物極必反,不急,萬世太平公司賺錢的時候,大家不會想到工會,而是出事、有了外在壓迫才會想到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