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書瑋(台灣勞工陣線執行秘書)
一年一度的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即將召開,基本工資調漲案向來是由《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討論議決,而與會者涵括勞資政學等各領域代表,這是由勞基法第21第3項授權子法所制定,因此不論是委員會或其議決,皆具有相當程度的法源依據。勞委會本可依職權建立可長可久的調整機制,而不是假客觀中立,以偽科學的方式再加以「專業調整」來草草應付全國勞工。
2011年底,馬總統在競選連任的電視辯論當中,公開承諾將時薪立即提高到115元,但是去年勞委會為了不讓總統支票跳票,時薪部分採用拖延戰術分二階段調整至115元,先提高到109元。而月薪部分則從18,780元提高1.4%到19,047元。
但是當調整方案送至行政院,卻史無前例的增加了「GDP連續兩季在3%以上,或失業率連續兩個月4%以下」方調整月薪的門檻,不僅無視勞基法所賦予的法源依據,更是將施政不力歸責於最底層的勞工。一直到了今年的四月主計處「烏龍」預測第一季GDP成長率超過3%,新上任行政院長江宜樺第一時間見獵心喜,就公開宣稱將依照前述門檻調整月薪到19,047元,雖然後來主計處正式公布的數字腰斬為1.54%。
由上可知,基本工資的調整充滿了不理性的政治考量,毫無章法可言,勞委會不敢使用既有的計算公式,也不敢修正。使得勞資政學代表的「一日委員」,在事前沒有調查報告研讀,當天又沒有官方客觀分析之下,也只能各說各話,最後勞委會就掀出底牌再加上「專業調整」後,當場要與會的「一日委員」背書。
事實上,勞陣長期呼籲勞委會應立即提出公式,避免基本工資調整淪為政府官員的信心角力戰;全國產業總工會更已提出,以官方公布的「每人每月最低生活標準」與勞工「扶養人數」來作為基本工資調整的客觀依據。希望今年勞委會首度移師位於汐止山區的安全衛生研究所召開的審議委員會,能夠「少一點政治、多一點專業」,理性對待基本工資調整。
刊載於2013/08/27自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