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FacebookTwitterLinkedinShare on Google+

  • .線上捐款

  • .銀行匯款 / ATM 轉帳

  • 金融機構名稱:

  • (007) 第一商業銀行營業部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 帳號:0931-0116-958

  • .郵政劃撥

  • 劃撥帳號:50118157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2021新聞
on 13 十月 2021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范雲委員與台灣勞工陣線、工會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雖然上星期五(10月8日)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做成調漲5.21%的決議,但蔡英文總統2016年、2020年兩度宣示訂定《最低工資法》的承諾至今尚未實現,呼籲勞動部盡速將草案送進立法院,以建立更透明、合理、穩定調整最低工資的法源依據。

文/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在台灣的民主化過程中,無論是社會或政治運動,出版一直都是最直接且最容易與群眾接觸的媒介之一。尤其是在那噤若寒蟬的戒嚴時期,當報禁箝制了言論自由,阻斷了民眾獲得資訊的權利,「黨外雜誌」就成為社會改革的重要宣傳方式,同時也是民眾挑戰禁忌的宣洩管道,釀酿出台灣一波又一波的民主化浪潮。

延續這個傳統,出版工作也存在於台灣的社會運動領域之中。以成立於戒嚴時期的台灣勞工陣線(勞陣)為例,早在1984年4月7日就已發行「勞動者雜誌」,除記錄了台灣勞工運動的發展,更成為組織宣揚社會民主理念和勞工權益的重要媒介,迄今仍未中斷。在這個脈絡下,台灣社運界無不跨足出版事業,而大量的社運界出版品的湧現,不僅豐富了以通俗文化和商業利益掛帥的台灣出版品市場,更也讓倡議的理念有更多元的對話空間。惟出版工作本非社運組織的主要業務,又出版一事多半需要長期投資,各組織往往礙於人力、物力,以及不易建立市場通路等不利因素的限制下裹足不前,造成許多寶貴的本土社運經驗的傳承不易。

勞陣的出版困境和突圍

  成立近三十四年來,勞陣隨著台灣社會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歷經過數次的轉型,在出版工作上也有許多新的嘗試,從早期主要是以翻譯國外經驗為主的「工運叢書」,到1999年第四度轉型後的本土經驗和精緻政策論述撰寫,勞陣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出版工作上,並希望作為社會對話和開發社會認同努力。從過去到現在,勞陣的出版品大略可分「雜誌」、「工具書」、「工運經驗傳承」,以及「政策批判及建議」等四大類,雖然在社運圈中,這樣的出版能量已算豐富,但仍面對以下幾點困境。

  首先是勞陣的出版主要在於論述價值理念及記錄運動經驗,往往給你一種冷門的、小眾的,甚至於內容艱澀難懂的感覺,除了原有組織網絡(工會、社運)之外,市場擴散性並不高,進而降低了社會其他群體接觸類似出版品的機會。

  其次是人力和經費上的問題。以書籍出版為例,從規劃、執行(資料收集、訪談)、撰寫到出版,所需要的人力和預算的成本相當可觀,在沒有銷售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往往讓內部理性的卻步於出版工作。

  第三,同時也是最關鍵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市場通路設立困難的問題。有別於一般主流出版市場以大量和快速出版來建立銷售通路,勞陣和許多社運的出版,往往因無法滿足市場規模的需求,以致不易建立組織經營網絡以外的行銷通路。例如,一般經銷商考量其倉儲、運送及行政管理上的成本,通常要求出版業者必須有一定的出版量(例如一年至少有數本以上的書籍出版),而礙於前述的種種客觀條件上的限制,降低了其投入出版工作的意願

  雖然面對這些困境,但勞陣仍然在出版工作上努力不懈,並希望透過與主流出版市場的對話與合作,嘗試走出一條社運和非商業類出版的新出路。因此,以即有的網絡市場(主要是工會組織)為基礎,大膽的開拓進入主流市場的可能。從1999年開始,先後出版了《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台灣勞工的主張-2000勞動政策白皮書》、《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銀行員的異想世界-台北國際商業銀行產業工會的傳奇故事》、《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等書,其中,又以2011年出版的《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最為成功,這本書不僅批判了在新自由主義下的各種問題,包括政府減稅導到的財團化趨勢、勞動市場彈性化下的長工時和低工資,以及激烈的人口結構危機,更嘗試提出「創新福利國家」的概念,希望喚醒更多人對這些問題的重視與行動。《崩世代》這本書不僅創造了社運出版的銷售紀錄,更成功的引領了好幾年媒體及政策討論的焦點,同時,這本書也榮獲第三十六屆金鼎獎的殊榮。

  在出版崩世代之後,勞陣又分別出版了《搞工會:工會正義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和《公平經濟新藍圖:2016年勞動政策白皮書》,以及2018年出版的《社會民主是什麼?瑞典的實踐與挑戰》,並繼續規劃其他的出版計劃,希望繼續累積台灣勞工運動的出版能量。為了分享組織的出版經驗,近幾年來勞陣更嘗試組織了其他公民團體,聯合舉辦「公民書展」,讓社會更多人看到不同社運組織在出版上的努力和能量,其中,2017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和香港國際書展,也設置了公民書區展售各社運組織的出版品,以展現了台灣社會運動出版的企圖。

社運出版與獨立書店:新的邂逅和可能

  近年來,獨立書店謂為風潮,為低迷的台灣書店事業注入一股新的能量。這絕對這是一項艱辛的嘗試,因為當主流的實體書店也不敵房租壓力、網路書店的削價競爭、社會閱讀風氣低迷,以及民眾閱讀習慣改變等多重壓力的衝擊,生存空間日益艱難。根據財政部的統計顯示,近十年來有近千家實體書店消失,其中不乏有外國大型書店撤出,以及國內經營數十年的知名連鎖書店關閉分店,而資本額小且原本就經營不易的社區或獨立書店,更首當其衝的受到衝擊。

  因此,獨立書店如何和同樣帶著有某種意識的社運出版工作結合,無疑是這兩個不同領域合作的契機,尤其是許多獨立書店面臨經營上的種種困境,也必須營造其獨特的風格,以吸引更多不同的人有機會走進書店,有意識的購買陳列上書架上的書籍。事實上,從國內許多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早就將這兩個領域結合在一起,例如,許多獨立書店時常會設置講座和沙龍的空間,並定期舉辦與社運有關的座談。這樣的嘗試更可以讓彼此的網絡得到交流的機會,對於社運組織而言,獨立書店可以成為他們理念倡導的重要平台,而對獨立書店而言,除了可以豐富其展售的書籍種類之外,也可以讓更多關注不同領域的民眾,感受台灣許多獨立書店的努力。例如,2016年9月開始營運的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就是結合閱讀、思辯和行動的特色,成為各式社運議題交會的場合。

  未來,需要更有組織和系統的規劃,讓所有的議題在各地的獨立書店都有分享和交流機會,這樣也可以讓這些零散都卻充滿社會力的資源可以共享,讓各自的理念可以擴散。詩人鄭愁予有一首取名「野店」的詩,前兩句是:「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裏掛上一盞燈」,而這詩以「有人交換著流浪的方向...」作為結尾。如果把第一句的「詩人」二字換上了「工運」、「書店」,也很貼切。而當「書店」的燈箱掛上了,人就會靠過來了,大家就有機會一起透過閱讀、思辯和具體行動,一起交換著「進步」的方向。當社會運動有意識的書寫和理念,透過獨立書店這個實體的網絡向外擴散,讓兩個不同領域的社會行動,激發出更大的作用。

(本文刊登於2018/04/16勞動者200期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