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又到了每年第3季擂動基本工資調整戰鼓的時刻。去年,甫執政的蔡政府,在雇主團體鬧劇式缺席的情況下,基本工資調整了5%,從原本的20,008元調整成現在的21,009元,時薪也從125元調整至133元,成近8年來單次調整金額最高的一次。今年,雇主團體除炒作「一例一休衝擊」這個假議題之外,勢必也將在基本工資議題上大反撲,鋪天蓋地的對政府施壓,是否會影響今年基本工資的調整,考驗著蔡英文政府解決台灣低薪普遍化問題的政治意志和決心。
事實上,縮短工時法案要解決的是台灣長工時問題所造成的過勞之島問題,這是長期以來朝野的共識,從2000年的「雙周84」到2015年的「一周40」,以及2016年的「周休二日」的修法,縮短年總工時已是趨勢。接下來,台灣社會要認真面對的,則是「低薪台灣」這個血汗經濟模式下的產物,這個問題不僅已造成人才外流,更全面性的衝擊包括人口、經濟以及未來社會福利的維持,2011年,台灣勞工陣線提出的「崩世代」問題,過去5年來持續惡化當中。
立法回到該有水準
因此,如何透過有效的政策工具,讓台灣的薪資「回到」該有的水準,最低工資立法就是最直接和明確的方式,這不只是勞工團體的訴求,同時也是朝野的共識,更是蔡英文總統的政治承諾。目前,立法院已有時代力量提出的「最低工資法」草案,以及國民黨賴士葆等提出的「基本工資條例」草案,都有宣示必須大幅提高最低工資以擺脫低薪問題的條文;而執政黨的版本卻始終只聞樓梯響,卻不見有更積極的作為,因此,今年的調整只能沿用原有的審議制度,蔡總統訂定最低工資法的政治承諾,也將面臨跳票的批判。惟國民黨版本中有本外勞脫鉤侵犯人權的設計,勞工團體也將堅決反對。
就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所言,薪資不純粹是市場決定,目前許多國家勞工薪資不平等的情況,是政治及社會力量「選擇」的結果。近來,雇主團體不斷的提出先修一例一休、先漲公務人員等理由,試圖阻撓基本工資的調整,就是長期以來台灣雇主團體有力的政治操作。然而,台灣應深切的反省,過去10幾年來歷經3次政黨輪替,是什麼樣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讓台灣成為名副其實的「低薪之邦」。這次基本工資應大幅提高,而未來惟有透過最低工資的立法,讓最低工資「公開、透明和落實」回應社會需求,才能讓台灣早日跳脫低薪的泥沼。
本文刊載於2017/08/16蘋果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