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勤勞是一種美德,儲蓄也是,這應該已是台灣社會毋需再討論的共識吧!尤其是在那個經濟起飛的年代,總是強調只要勤勞工作就一定會出頭天,當然也就可以存到人生第一桶金,邁向中產的康莊大道;當然,也不乏有許多黑手變頭家、命運大翻轉的勵志故事。於是台灣勞工以廠為家、努力加班拚經濟的勞動生活,數十年來牢不可破的形塑了長工時的血汗勞動宿命。
台灣勞工到底有多勤勞嗎?而努力工作真的可以讓勞工生活更好嗎?從主計處和勞動部的工時統計及薪薪化的新聞報導,突顯了台灣勞工勤勞有餘卻無法相對獲得合理報酬的殘酷事實。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國際勞動統計」,台灣近十年來的就業者平均每人每年工時都介於2,100至2,300小時之間,高工時之國際排名始終維持「領先」地位。以2013年為例,台灣的年總工時為2,124小時,雖比鄰近韓國的2,163小時為低,但卻足足的比德國勞工勤勞了736小時,更比日本和美國勞工分別多了389小時和336小時。
再根據勞動部勞動統計月報的資料,2014年10月的每月平均工時為185.5小時,而近十年來每月平均工時一直穩定維持在175至200小時左右,其中最值得觀察的是2009年正值無薪假最嚴重之時,每月平均工時仍有176.7小時,並沒有顯著的下降,更顯現台灣勞工縱使在經濟危機中仍選擇以長工時來自救,以免自己掉入失業的泥沼。然而,勞工團體普遍認為,以上官方的工時統計仍有黑數,無法反應真實的高工時狀況,但已不難看出台灣勞工勤勞的程度。但努力工作並代表可以獲得合理的薪資所得,工作貧窮的問題日益惡化,薪資倒退十幾年也早已不是新聞,就連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對於台灣的薪資水準也「嚇了一大跳」,質疑「不曉得這些GDP到哪去了?但我確定它肯定去了某些地方」。
近幾年來,長工時、低工資不僅導致過勞職災問題日益惡化,更嚴重折損了台灣的勞動和經濟活力,因此,在勞基法實施三十餘年之際,實有必要檢討整體工時政策,並有效降低年總工時至2,000小時以下。過去,勞基法定正常工時僅於2000年從一週48降為雙週84小時,十五年後的今天,更應再度調降工時至40小時,並全面實施週休二日,以及嚴格管控加班時數和落實特休假等,讓台灣勞工享有「適時工時」的勞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