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書瑋(台灣勞工陣線執行秘書)
近日來,勞動部不斷釋出看似對勞工利多的消息,包括縮短工時等等。回頭審視馬總統2008年大選,就提出「降低法定工時、促進工作與家庭平衡」的政見,更在2012年競選連任時,將全面落實周休二日列為重要勞動政見。因此在馬總統任期剩不到兩年之下,新任勞動部長陳雄文上任後,自然把周休二日列為施政重點,近日更於行政院會中報告縮短工時政策。但不少企業雖樂觀其成週休二日,卻同時要求放寬每月加班時數上限,從現行的46小時增加至80小時,而勞動部竟然也研議以延長加班工時每個月上限60小時做為配套。
工時改革落後國際80年
國際勞工組織(ILO)早於1935年頒訂的47號公約,即已明確建立每周工作40小時的原則,而德國的學界與工會更於2013年聯手倡議將每週工時降至30小時,就算是工時普遍較長的亞洲國家,諸如韓國、日本及中國等國,也都已經將法定工時訂為40小時,然而在台灣僅有公務人員與國際接軌享有周休二日之外,一般勞工所適用的勞基法,在工時的改革上,從1984年的每週48小時,一直到2000年才修改為二周84小時,迄今已經14年。
雖然勞基法中明訂每日工時不得超過8小時,雙周不得超過84小時、每月總加班時數不得超過46小時等工時限制,台灣勞工年總工時仍為世界排行第三高達2,141工時,而實質薪資又滯足不前下,早已落入「窮忙」困境之中,更遑論尚有許多看不見的「黑工時」未被計算其中。在「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早已是大家都知道的祕密,企業違法濫用「責任制」的下場,使得超時工作的「窮累」現象,造成過勞悲劇事件頻傳。
提升勞動條件扭轉血汗經濟
台灣的產業在全球化下的脈絡,仍然以低勞動條件做為經濟成長的不二法門,也使得低工資、長工時與非典型工作等現象孳生,造成集體貧窮的悲劇。其實,近幾年就有學者指出,提升勞動條件不但不會造成產業衝擊,更可能因為勞工薪資提升,擁有更多休閒時間後,反而能刺激消費提高景氣與經濟之效果,藉此扭轉血汗經濟。
如此可見,雖然法定週工時的降低可讓勞工得到更充足的休息,但台灣的血汗勞動條件之惡劣已不言可喻,如果卻以放寬加班時數換取名義的周休二日,難道政治人物的政見落實,就必須以勞工的健康來換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