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3月17日,國民黨立委張慶忠以迅雷不及掩耳三十秒,粗暴將爭議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送交院會存查,引發社會的一片嘩然,而長期監督兩岸各項協議的反黑箱民主陣線立即採取行動,抗議執政黨違背要求服貿逐條審查的七成民意,以及踐踏了台灣社會好不容易才建立的民主互信。3月18日公民和學生團體於立法院濟南路舉辦晚會,當反抗的號角響起,學生成功突破層層封鎖佔領立法院議場,也宣告了一場全球矚目的學生運動就此展開。
許多人認為,這場公民及學生運動是對馬英九自2008年5月執政以來的算總帳。尤其是他不只在各項民眾引頸期盼的經濟政策承諾上跳票,而因過度依賴中國善意的經濟策略,又無法解決持續性的「悶經濟」,在經濟停滯不前、失業率上升、薪資嚴重倒退,再加上物價飛漲的多重失控之下,儼然,馬英九在內政上已經深深的烙印上「無能」的標記,民調更只剩9%。這樣的囧況,更讓馬英九想要在外交和兩岸政策上尋求定位,除了對上任以後免簽國家增加津津樂道之外,兩岸經貿交流政策,甚至於政治交流上的突破,就成為馬英九個人尋求歷史定位的唯一途徑,任何代價也在所不惜。
然而,過度傾中的經濟政策終究引發台灣社會的不滿,尤其是近幾年來,在欠缺社會共識的情況下,馬政府執意推動各項與中國更緊密的經濟和政治交流政策,包括兩岸直航、兩會復談、2010年簽定ECFA,以及2013年簽署服貿協議等,違反民主程序又資訊不透明無不激起國內的政治衝突。面對來自反對黨、學術界和民間團體的質疑聲浪,馬政府一貫以台灣不能鎖國,必須透過自由化與全球接軌才能拚經濟,而與中國更緊密經濟合作,以及規劃將台灣建構成自由貿易島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等政策,就成為馬政府口中拼經濟的萬靈丹,「自由化」儼然已神話般成為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唯一出路。
3月30日,五十萬人走上街頭為這波公民社會反抗運動的最高潮,但卻無法撼動馬英九個人的意志,顯見台灣的憲政設計出現極為嚴重的缺陷,因此,如何解決這個憲政僵局,未來應召開「公民憲政會議」,以避免出現權力過度集中於一個人身上,卻毫無制衡機制的憲政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