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FacebookTwitterLinkedinShare on Google+

  • .線上捐款

  • .銀行匯款 / ATM 轉帳

  • 金融機構名稱:

  • (007) 第一商業銀行營業部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 帳號:0931-0116-958

  • .郵政劃撥

  • 劃撥帳號:50118157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20250429 淨零轉型,勞工/工會不能缺席!國內首份「為工會撰寫」的公正轉型勞教手冊/資料庫,公開上線!

2025新聞
on 29 四月 2025
20250429 淨零轉型,勞工/工會不能缺席!國內首份「為工會撰寫」的公正轉型勞教手冊/資料庫,公開上線!

為了環境永續,淨零碳排是必然趨勢,但產業轉型過程必然會使利害關係人(例如勞工與在地社區)受到衝擊,故進一步需強調「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意即「盡力不遺落任何人」,需同時達到政策目標平衡性、社會分配公平性與利害關係包容性。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條第1款第11款也明訂政府機關應「在尊重人權及尊嚴勞動之原則下,向所有因應淨零排放轉型受影響之社群進行諮詢」。然在近期發布的《我國工會對淨零公正轉型的認知與回應》問卷調查結果,揭示受訪工會中近6成不清楚淨零碳排的可能影響,且資方「未曾」就淨零排放影響與因應措施與工會互動之比例,也高達77.6%。

文/楊書瑋(台灣勞工陣線執行秘書)

  台北市大龍峒的公營出租住宅,日前發生承租戶因車禍導致工作停止,使得原本就不太好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因而欠繳房租,一家六口遭到市政府驅離的事件,令人不禁感嘆,原本理應立意良好的公營出租住宅(或稱社會住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社會住宅指的市政府採取只租不售的方式,協助無法在市場上找到合適居住之弱勢者,解決其問題,模式有可能是採政府興建或與民間合作,甚或是購入民間空屋等等,目的就是要解決「市場無法解決的問題」,本身就帶有社會福利的意涵。

  然而,台北市宣稱公營住宅並非社會住宅,主要對象自始就設計為中收入青年,也以大龍峒等公營住宅早於住宅法落成,而迴避掉住宅法§3「社會住宅:指由政府興辦或獎勵民間興辦,專供出租之用,並應提供至少10%以上比例出租予具特殊情形或身分者之住宅。」因此,缺乏弱勢保障部分也一直受到民間團體批評。這個情形一直到10月9日台北市議會一讀通過「臺北市住宅基金收執保管及運用自治條例」修正案,住宅基金運用須遵照住宅法規範,才有所改善。雖然台北市公營住宅終於納入了弱勢保障,但台北市使用納稅人繳的稅所蓋的公營住宅,如果仍然使用現行運作模式「依法行政」之下,僵化的出租辦法與管理制度,恐怕仍與一般民間出租相差無幾。

  對於台北市終於願意拋開市場萬能的迷思,而將資源投入住宅問題中,應該持正面與肯定的態度。但是官方的資源有限,如何做到合理的運用仍是首要之舉,五處公營住宅的租金僅為附近市場租金的7成左右,因此受到民間的支持,但1萬至2萬多的約租金恐怕令不少有需求的家庭卻步,也使根本無法在市場機制下尋求生存的弱勢家庭,仍得在遊戲規則下和月收入超過12萬的家庭競爭。

  無獨有偶,新北市政府「青年社會住宅」即以財政不足為由,交由建商以BOT模式興建,最終將有30%的樓地板面積可供建商任意規劃,剩餘的70%住宅單元中也僅有30%為「低於市價八成出租」。我們可以想像將來這僅有21%提供給青年與弱勢的社會住宅,就算是低於市價八成,恐怕還是難以讓真正有需求者負擔。

  硬體的「住宅」與軟體的「服務」不該分別運作,如何設計運作一套住宅政策,提供有需求的人可以負擔的服務,應該遠比政府「與民爭利」比照市場不上不下的政策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