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FacebookTwitterLinkedinShare on Google+

  • .線上捐款

  • .銀行匯款 / ATM 轉帳

  • 金融機構名稱:

  • (007) 第一商業銀行營業部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 帳號:0931-0116-958

  • .郵政劃撥

  • 劃撥帳號:50118157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2021新聞
on 13 十月 2021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范雲委員與台灣勞工陣線、工會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雖然上星期五(10月8日)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做成調漲5.21%的決議,但蔡英文總統2016年、2020年兩度宣示訂定《最低工資法》的承諾至今尚未實現,呼籲勞動部盡速將草案送進立法院,以建立更透明、合理、穩定調整最低工資的法源依據。

本文摘譯於

ILO 2018年05月14日 公佈「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2018 – Greening with jobs

wcms 628717  這份報告關注於全球的環境永續發展,著重於氣候變遷和環境退化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就業機會和勞動條件,並量化預測可能產生的變化。本報告發現,雖然減緩氣候變遷措施可能會導致短期失業,但這個現象終將不過是個過渡期,最終仍會導向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及促進尊嚴勞動的局勢。

將全球暖化升幅控制在2°C內的行動可以創造工作機會

  2015年的巴黎協議的長期目標為,將全球暖化的升幅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的2°C。該協議旨在協助各國達到這一個目標,並強化應對氣候變遷帶來影響的能力。雖然邁向綠色經濟的過程中,確實會導致某些部門的就業機會減少,像是碳資源密集的產業將會減少600萬個工作機會,但因為在能源上採取別的替代方案,將會創造出2400萬個工作機會。這1800萬個多出來的工作機會,將會是採用永續經營做法的成果,包括改變能源結構、使用電動汽車、提高能源效率及未來建築等等。為了確保公平,除了努力推動綠色經濟之外,同時也必須促進再分配與尊嚴勞動,並提出在地政策及協助失業勞工。

 

永續農業與循環經濟將帶來更多及更好的工作

  採用永續農業政策,將可以在中等及大型有機農場中創造出更多有薪就業,也可以協助小農轉型為保育式農法使其收入來源多元化。通過補充政策支持勞工、採取保育式農法將可以協助開發中國家結構轉型。同時,朝向強調重複利用、循環再造、再製造與修理的循環經濟,將取代傳統的「開採、製造、使用、清理」的傳統模式,因此將會在全球產生600萬個工作機會。

 

鑒於現行經濟活動對於環境的影響,必須立即改變

  2000年到2015年間,全球性的經濟成長與尊嚴勞動的提升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特別是針對解決工作貧窮與童工的問題。但同時也面對了,實質工資的停滯不前,以及不平等現象大幅度的增加。而令人驚訝的是,在資源短缺及和回收廢物能力有限之下,目前的經濟成長仍然大幅度的依賴於資源的「開採、製造、消費、產生廢物」之上。舉例而言,在2013年,人類使用的資源已經超過生物圈可承擔能力的1.7倍。事實上,人類活動已經造成全球不可逆轉的環境變化。

 

工作在很大程度依賴於健康穩定的環境以及它所提供的服務...

  從就業角度來看,環境的永續發展非常重要。事實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其強度已經降低了生產力。2000年至2015年的每一年間,人類造成或加劇的自然災害導致全球性損失的工作年限相當於一年工作的0.8%。未來,預計溫度的持續上升,將使熱危害的狀況更加普遍。2030年預計將會因為這個問題,全球工作時間總數將減少2%,並影響農業與開發中國家所有的工人。因此,如果不緩和氣候變遷,將會破壞GDP成長、生產力與勞動條件。當空氣、水、土地汙染或其他型式的環境破壞,都會對勞工的健康、收入、食品安全等產生負面影響,並進一步影響其生產力。通過採取包括職業安全和健康措施、社會保護和其它具體政策措施,將可以減少這樣的負面影響。

 

...強調了朝向環境永續發展對於勞動體系的重要性

  目前,至少有12億個工作機會仰賴於健康環境的永續發展。特別是農林漁業的工作,取決於空氣與水的淨化、土壤再生與施肥、授粉、蟲害防治、適度的溫度極質、風暴防治、洪水防治與強風防治等自然過程。環境惡化將會影響這些生態系統以及仰賴於此的工作,特別是來自於低收入國家與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勞工、農村工人、貧窮人口、原住民及部落人民及其他弱時族群,將會受到最大的影響。朝向綠色經濟發展不僅對全球環境而言是緊迫的,而且是也符合改善尊嚴勞動的現況。這份報告的其中一個重要發現,就是部分國家成功地改善了勞動力市場的成果,同時也使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脫鉤。

 

配套措施可以促進就業並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

  雖然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可能在短期間導致就業損失,但可以通過適當的政策減少對GDP增長、就業和不平等的負面影響。另外,必須採取行動減少職業隔離的現象,否則將只有男性有機會進入到這些新型態的工作機會所創造出的就業機會,因此而降低了女性的工作機會。社會夥伴之間的合作可以減少不平等並提高效率,而國際間的合作對於實現減排的目標則是必要的。某些緩解政策(例如限制溫度升高與促進可再生能源)可以作為企業發展和採用更高效技術的激勵措施技術,從而促進關鍵職業的就業和生產力。適應政策(例如具備氣候韌性的農業實踐)也可以在地方層級創造就業機會。

 

法律架構可以為綠色經濟提供激勵,並確保尊嚴勞動

  法律標準可以確保實踐尊嚴勞動與朝向環境永續發展的進程。國際勞工標準針對工人、工作場所和各個部門,為綠色經濟提供了社會支柱,將有助於確保新興部門提供具備尊嚴勞動的工作。此外,ILO關於職業安全與衛生的標準有將助於保護環境,例如1989年的「第169號原住民與部落人民公約」,要求進行發展活動產生對這些民族所產生的社會、精神、文化和環境影響評估;1993年「第174號預防重大工業意外事件公約」(第174號);2017年「第205號促進和平與恢復性的就業與勞動尊嚴建議書」等都直接面對環境問題。

  多邊環境協定(MEAs)是國家之間處理環境問題時具有約束力的協議,且越來越多涵蓋到勞動層面,例如環境權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就業保護和促進。並且特別強調職業安全和健康標準。在國家層面,越來越多的環境立法與政策與勞工議題一同被討論,氣候變遷的議題應該考量勞動因素,包括技能互補政策與創造就業機會。針對特定部門的環境立法也傾向於涵蓋就業與尊嚴勞動等面向,像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可再生能源與廢物處理部門,在環境監管與勞工議題之間的聯結也越來越密切。

 

社會對話有助於朝向綠色經濟發展

  社會對話可以促進使環境治理對於勞動更加友善,包括勞工和環境問題的框架、立法和政策這說明了聯合國永續發展進程中確定的優先事項以及國際勞工標準中的原則,包括協商和集體談判的重要性。在國際層面,國際框架協議(IFAs)是跨國性企業與全球性工會組織的自願協議。包括關於尊重環境作為企業責任和廢物管理措施等問題的環境規定,特別是在製造業、能源、採礦和汽車工業。國家層級來看,內含綠色條款的團體協約數量仍只有少數,雇主與勞工將使用這些條款來協調環境問題的社會和經濟目標。從一些新的案例來看,通過社會對話可以在不減少或不影響就業與工作條件的前提之下減輕環境影響。從長遠來看,政策與立法也可以強化在工作時的環境權保護。

 

社會保護與環境政策之間的協同效應可以支撐勞工收入和朝向綠色轉型

  社會保護制度是防範不同風險對收入產風負面效果的第一道防線,這些風險包括了氣候變遷與與環境退化等等。他們透過穩定家庭收入來支撐經濟。透過失業保障、現金給付、公共就業計劃、生態系服務功能補償四項政策在社會保護和環境的永續發展中產生特別的加成效果。

  失業保障和現金給付在勞工因為環境永續發展政策或自然災害而失業時,可以發揮著關鍵的支持作用。它們可以促進產業轉型,此外,取得安全與正常管道的勞工移民,可以透過海外勞工匯款與技能轉移等方式促進經濟多元化。現金給付則有助於防止貧困和降低家庭和社區的傷害脆弱性。

  公共就業計劃也可以成為解決氣候變化對工人及其收入影響的有力工具,同時減少其損失。許多國家經常會在這些計劃中考量到環境因素,並提供醫療保健、教育和其他福利。同樣的,生態系服務功能補償,雖然在最初構想就是以環境為考量目標,但仍在特定情況下為家庭收入提供有效支持。

  涵蓋現金支付、更強大社會保險與減少石化燃料使用的政策,將可以帶來更快的經濟增長、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更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

 

儘管技能發展計劃有助於轉型為綠色經濟,但尚未成為輿論的主流

  技能發展對於朝向公正轉型而言事關重大。許多國家建立起預測技能需求及提供訓練的平台,但這些平台並未全然討論綠色轉型對於技能需求的影響。社會夥伴的積極參與有助於研判技能落差、實施訓練規定、確保高技能伴隨高收入、並意識到從實踐中學習。但是社會夥伴不一定會參與相關討論,特別是勞工。

  國家環境立法越來越多地觸及技能發展,但這些規定通常僅限於特定技能政策領域(如技能需求的鑒定),目標群體(如青年)、部門(特別是能源)或地區。在缺乏相關數據之下,許多國家尚未就此定義達成共識,因此,綠色轉型的技能發展政策傾向於採用短期和分散的方法。需要提高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並將其納入技能政策討論的主流,以確保確定技能需求和實施培訓計劃以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

 

制度、政策制訂與有效實施是朝向公正轉型的關鍵

  社會對話、消除職場歧視與善治是公正轉型的基礎。例如,中央和地方政府,社會夥伴和非政府組織參與國家層級的氣候變遷辯論,促成了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的整合;稅制改革可以支持轉型為綠色經濟,同時創造就業;低收入與一些中等收入國家需要支持發展數據收集,才能夠確定和採用最佳做法,加強實施並提供資金,以實現環境永續發展。公正轉型需要確定和實施政策解決方案,以應對影響氣候變化對未來工作帶來的緊迫的挑戰,例如農村經濟中的就業和工作條件、人口變化和全球化。

 

通過整合勞動與環境議題,公正轉型替創造尊嚴勞動的就業機會帶來更多潛力

  國際勞工組織的這份報告,根據在2030年限制全球暖化不高於在2°C的政策目標前提下,量化了向綠色經濟過渡中的就業損失和創造就業機會。進一步來說,它發現綠色經濟可以對增加就業產生積極的整體影響。正如「巴黎協議」所鼓勵的那樣,這個狀況也可能適用於將暖化現制在1.5°C的情況下。

  報告顯示,包含勞工問題的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提供了將尊嚴勞動和環境目標相結合的有力手段。社會保護計劃、技能發展計劃、宏觀的經濟政策和法律框架都是如此。儘管這些領域多少都達到了某種程度的整合,但仍尚未系統化與普及。例如,雖然環境法律框架可以有效地將尊嚴勞動的某些要素與環境目標結合起來,但各自的規定往往側重於特定的工人群體(例如對當地社區的額外支持,以及保護特定部門的工人),然而,這個轉變影響到的是全體工人。因此,權利和保護的普遍性對於確保轉型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尊嚴勞動仍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