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二十年來,台灣與中國兩國之間的貿易問題,成為國內政治爭議的焦點。無論是李前總統的「戒急用忍」,亦或是阿扁時代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以及目前馬英九時代的全面親中,兩國之間的貿易,從來就不可能只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其中更充滿著兩國政府之間及國際政治利益的政治角力。但確定的是,兩國之間的貿易發展,已對台灣國內勞工的就業造成衝擊,包括因資本西進所引發的關廠失業,以及對勞動條件、貧富差距擴大的不良影響,都是政府不應視而不見的問題。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林向愷
壹、前言
面對全球景氣衰退,馬政府推出的減稅、發放消費券、擴大內需以及擴展出口的「新鄭和計畫」,皆無法有效提振台灣經濟,與中國洽簽ECFA遂成為馬政府最後法寶。馬英九強調簽訂ECFA有急迫性「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將來吃虧更大」,陸委會更將此視為台灣重返世界舞台的敲門磚。同時,中國政府官員卻明確表示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必須經過中國同意。 面對社會質疑ECFA對台灣經濟的效益,馬政府一直說不出「為何簽訂ECFA對台灣利多於弊」的道理,最後馬政府只好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經院)進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的研究,企圖以學術專業意見降低社會反對聲浪。依中經院的研究報告,簽訂ECFA後,台灣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提高1.65%至1.72%,而增加的就業人數則在25.7至26.3萬人之間。依據陸委會最新民調,這些專業報告出爐後,ECFA民意支持度未升反降,已跌到五成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