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4 自由時報記者林詩萍/台北報導〕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孫友聯昨表示,服貿迫使台灣全面對中國開放,加上協議內容多處不對等,不僅不利中小企業生存,甚至將出現倒閉或併購風潮;他還警告,服貿也將造成台灣高階人才與企業資金,加速被吸到中國市場,人才、資金、技術都將出走。
台大經濟系與台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昨進行第四場服貿座談會。孫友聯指出,自由貿易對勞工不利,世界各國勞工對自由化貿易都是採取抗爭手段,只要更開放、更自由,對勞工衝擊就會更大;馬政府說只要「不開放勞工就不受影響」,但事實上,中國仍可控制市場及衝擊勞工,影響所及廣泛,絕不僅限服務業,甚至還將擴及製造業及整體台灣社會。
他舉例,服貿將迫使台灣對中國大規模開放流通運輸及生活服務業,中資將透過連鎖經營控制市場,衝擊微型企業;此外,因中資可對台灣企業取得經營權或董事席次,將藉此改向中國採購原物料及設備,不利上游台灣原物料供給商;若中資服務業以低價競爭取得市場主導權後,就可壟斷市場價格,消費者將先甘後苦,絕非「勞工不來」就不會受影響。
孫友聯表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不想跟中國做生意,但如何談判才是關鍵,過去因西進中國熱潮,已將台灣產業連根拔起,結構性失業、技術人員工作大量流失,與中國交流越頻繁,出現越多低薪、低技術、低勞動條件,以及高替代性、高流動性「三低二高」的工作,這些龐大的社會成本,都不是馬政府吸收,而是台灣人民來承擔。
他痛批,與中國頻繁的經貿往來,已使台灣造成貧富差距拉大及更多的失業人口,像香港一樣,就算部分行業的就業情況改善,但工資並沒有提升反而倒退。此外,中國不斷策略性以「中國化」來取代過去台商的「全球化」經營策略,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更提高,經濟自主權更式微,中國再藉此「以商逼政」,迫使台灣全面就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