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FacebookTwitterLinkedinShare on Google+

  • .線上捐款

  • .銀行匯款 / ATM 轉帳

  • 金融機構名稱:

  • (007) 第一商業銀行營業部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 帳號:0931-0116-958

  • .郵政劃撥

  • 劃撥帳號:50118157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2021新聞
on 13 十月 2021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范雲委員與台灣勞工陣線、工會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雖然上星期五(10月8日)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做成調漲5.21%的決議,但蔡英文總統2016年、2020年兩度宣示訂定《最低工資法》的承諾至今尚未實現,呼籲勞動部盡速將草案送進立法院,以建立更透明、合理、穩定調整最低工資的法源依據。

文/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economic democracy28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只加速貧富差距的惡化,也一舉改變就業地景。居家工作、遠距勞動及零工經濟等非傳統就業形態大幅增加,對既有勞動市場的衝擊影響已難漠視,與此同時,長期沉重工作造成的心理壓力,也隨著疫情起伏引爆另類的世紀「大罷工」。

大離職潮的警訊
  疫情危機尚未解除,百業已迎來經濟復甦,只是不少國家赫然發現缺工危機迅速來襲。這波浪潮被冠上不同形容詞,中國延用「躺平」、韓國稱為「三拋」、歐美則叫它「大離職」(Great Resignation),光從今年9月美國出現440萬人離職的新紀錄,同期卻有1,100萬個工作面臨勞動力短缺,就能感受到全球這波逃離職場的趨勢及威力。
  逃離原職場的主因,相當程度來自於疫情期間經歷居家沉澱,愈來愈多勞工不願再忍受沉重工作壓力徒留的焦慮、抑鬱、孤獨、倦怠,轉為告別職場的集體行運。根據財富雜誌報導,英國有半數員工感到壓力,1/4員工感覺自己已經面臨心理崩潰點,更有4成表明職場環境若再不改善將開始尋找新工作(註1)。今年7月一項橫跨美、英、中、法、德、義等9個國家的國際調查也發現,疫情過後若被迫返回辦公室,將有超過1/3全職員工會選擇辭職(註2)。
  這些數據徹底反應工作者因為窮操早已身心俱疲,兩害相權下決意放棄升遷加薪,寧可換到可維持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而工作壓力的嚴重性也讓世界衛生組織(WHO)不得不正視,並且宣告2022年1月正式把「倦怠」(burnout)列入國際疾病分類項目。
  長期欠缺成就感與工作動力不足的心理壓力,在工作者身上徒留沮喪及絕望,在疫情的推波下,無意間點燃史上最大規模的另類罷工潮。但是選擇逃離的另一層意義,也代表勞動者面對心理範疇的彈性疲乏,並不容易從法律或福利獲得合理救濟,只好用告別來反抗。除了靠北或告別,無奈的勞工還有什麼機會能夠自我拯救?

 

用經濟民主醫治健康不平等
  從全人類的生活需求來看,除了物質性收入,勞動理應包括非物質性的成就與滿足感,兩者缺一不可,只不過低薪迫使勞工必須將收入擺在最優先順序或是唯一目標,不得不犧牲生活與心理的平衡與健康。由此看來,改變策略除了提升有形薪資與工作安全外,還得提高有益於心理健康的幸福滿足與社會資本等非物質性價值,只是在支配從屬打造的高壓工作與長工時的野蠻叢林,心理福利可能比薪資福利更難爭取,不過在民主與平等的經濟民主職場中,卻是分配正義之外另一項重要的附加價值。
  經濟民主的結構可以在企業內部創造迥然不同的組織行為。以團隊合作為例,傳統企業雖可利用權威命令下屬進行合作,但逼迫與單向支配必然會導致摩擦,一旦上層壓力減少或命令轉向,合作便難以維持。在勞動者自主管理的企業中,合作卻是生物的本能。以成員共治的工作者合作社為例,成員擁有一人一票的均等權力,自然無法套用傳統權威及命令,於是內部運作必須採取相互尊重的協作方式,所以任何成員的行動及貢獻即可被客觀評價,也因為成員均擁有平等權力,更可有效減少搭便車的出現。可見自發性合作比起被迫,不只加強了民主與平等,也會產生更好的維持動機,所以互利關係會比僱用制度更為穩定。
  這些源自於心理認同的動力均與所有權有關。因為成員不只具有控制產權的資產所有權,還同時擁有歸屬感的「心理所有權」。形成穩定關係的要件必須先有信任基礎,而一群人要能相互信任,絕不會一蹴可及,通常需要在充足的互動經驗中累積。在經濟民主之下,由於資產共同所有,成員就可在不被任意解僱或失業的穩定環境中,獲得充裕的時間與空間條件逐漸建構信任,再從集體共有未來的既得利益發展出社群意識及社會資本。換句話說,這種兼具物質報酬及心理成就的特殊所有權結構,既可讓勞動者在工作中獲得合理的經濟報酬,更能夠在真正「當家作主」的心理所有權中產生工作的滿足度,這便是經濟民主企業能夠生成健康的身心及社會資本的主要依據。


打造工作場域的全人需求
  由勞動者集體控制營運的經濟民主企業,在後疫情時代可用於創造復甦榮景,各國也開始嘗試從中尋找出路,如歐洲經濟和社會委員會(EESC)在今年10月,便以平台合作社能夠解決非正規就業爭議進行聽證會,會中進一步確認合作社可在危機時提供更高的工資、生產力、彈性及「連帶感」(註3)。
  回到國內,現今就業情勢看似穩定但缺工已逐漸惡化,人力銀行也發現到「騎驢找馬」有增加趨勢。未來似也難以樂觀,畢竟2016年《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中便以「有毒組合」直白形容職場的階級衝突、員工參與決策程度有限,以及間接直接歧視,對於勞工會造成莫大的心理社會壓力。
  平等共享的環境對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發展才會有益,強制支配與匱乏只會令人沮喪。在經濟與健康不平等都加劇惡化的後疫情時代,勞動政策除了持續強化分配平等,也應該著眼工作場域民主化對健康促進的潛在效果,透過培植民主職場創造可成就個人及集體的有意義工作,讓勞動者在穩定與健康的工作環境中獲得更多餘裕及精力。不只實踐個人及家庭的生活平衡,更能盡情追求健康的經濟與社會需求。

 

本文刊載於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第252期月刊【經濟民主ABC專欄】


註1:
https://fortune.com/2021/08/04/employee-mental-health-crisis-covid-pleasanteeism/
註2:
https://fortune.com/2021/07/26/office-workers-to-bosses-quit-if-full-time-back-in-office/
註3:
https://www.eesc.europa.eu/en/news-media/news/eesc-debates-non-standard-employment-and-platform-coopera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