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67年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正式成立,初期為防止區域內共產勢力擴張,因此側重於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冷戰後各國衝突局勢漸緩,目前則以促進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替加強東南亞各國繁榮與和平奠立基礎。
台灣與東南亞鄰國地理位置相當接近,但我們卻對這些鄰居認識不深,甚至一片空白。對於民眾而言,就只是來自越南、印尼或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外籍勞工在家庭內擔任家庭監護工照顧老人,或是在工廠內工作的一群勞動者。對於台灣企業而言,台商將生產外移到東南亞投資,需要的是低廉且順服的勞動力。
無論哪一個角度,東南亞的勞動力都是一種致命的誘惑,吸引台灣人引進,甚至直接到當地利用,看上的都是低廉價格與充裕的人力。這種高度商品化的思考,只截取人所提供的勞動力,這種「去脈絡化」、「唯勞動力商品化」的非「全人」的觀點,將是一般社會大眾與目前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最大盲點。
確實,台灣對於東南亞各國,長期以來皆以經貿為主要考量。但近幾年,隨著移工與新移民的移入與國際趨勢的轉變,台灣與東南亞的關係不再侷限於經濟貿易的合作,有越來越多非營利組織投入文化交流、移工勞動權益與新住民等議題,甚至更多國際上的交流,都可見台灣與東南亞社群的關係轉變。
東南亞各國因為其歷史、文化等背景而發展迥異,我們確實很難找出某一個代表性的存在,但本計畫仍希望透過四場公開講座以及四場的讀書會,初步培養理解對東南亞勞動體制的視野與能量,讓一般民眾、上班族或學生,能深入淺出了解目前東南亞政治現況,更能從個別勞工在工作職場所面對的困境與挑戰,擺脫一般台商或台幹的管理思維。
本手冊透過收錄四場公開講座以及四場的讀書會,希能回歸到東南亞該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的脈絡當中,去理解當地勞動力市場、勞動政策與社會保障制度,並進而觀察當地勞工運動的發展,以人民對人民的平行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