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報導,經濟部向勞動部提出由彰濱工業區試辦產業外勞外展計畫,將由所謂「非營利組織」聘僱產業移工,再以派遣模式將外籍工作者派往各廠廠內工作,藉此解決彰濱工業區的短期缺工問題。日前該計劃已獲勞動部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同意,並將於今年下半年度開始執行,台灣勞工陣線對此提出強烈質疑,並呼籲勞動部應懸崖勒馬,拒絕經濟部的無理要求。
台灣勞工陣線指出,經濟部並非第一次提出「產業外勞外展」彰濱工業區試辦計劃,而是於2019年3月與6月就已提出,但當時遭勞動部以工業局方案中「未具體提出有哪些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單位願意承接這項試辦、試辦方案的目的、現有機制3K5級制核配比率、EXTRA案如何整合、如何符合勞基法規範」等五大質疑理由,而退回重議。而之前勞動部提出的質疑,正也是勞陣對此計劃的疑慮,此次勞動部卻同意本計畫,實應具體說明上述五大疑慮是否解決。
台灣勞工陣線認為,此次勞動部放行以「非營利組織」聘僱產業外勞外展的新模式,讓該團體在僱用移工之後,派遣到廠商內工作,這等於是將勞動派遣模式正式引進到產業外勞的僱傭市場,這將使勞動派遣的三方複雜關係中,將雇主責任推卸掉,恐損及外勞的勞動權益,使企業之法定雇主成本外部化。而該「非營利組織」是否有能力承擔淡季時無廠商可派遣之移工僱用成本,而轉向移工身上榨取?同時,目前聘僱外籍工作者採取核配制度,依據「3K五級制核配比率」加上「附加就業定費數額提高移工核配比率」,上限不得超過40%,也就是所聘用本國籍移工不得低於6成,但經濟部所提出外展計劃中,如果該企業已聘雇外籍工作者上限的40%,是否能夠再次向所謂的「非營利團體」申請外展工作名額?這都是勞動部必須回答挑戰基本原則的重大問題。
台灣勞工陣線認為,產業派遣移工模式一旦啟用,將使移工在不同廠商之間短期輪轉,而產業外勞又多從事3K產業,要不斷在各企業之間不斷流動,恐將增加外勞發生職災風險,且因在勞動派遣三方關係中之雇主責任難以釐清,一旦職災發生,移工恐被私下迅速送回母國,如此,也形成劣幣驅逐良幣,惡質黑心廠商當道的惡性循環。
此外,根據經濟部說法,彰濱工業區因為地處偏遠,導致招募不易,所以長期以來缺工無法滿足廠商淡旺季的人力需求。就此,勞陣認為既然是長期缺工,就應該思考如何提升勞動條件吸引人力,而這次廠商謂以「三、四萬都聘不到人」,要求政府以外展方式,無疑是自相矛盾。既然四萬找不到台灣勞工,那外展派遣過來的移工就應給付這個市場薪資?否則豈不是要政府委託的「非營利機構」圖利廠商?
最後,台灣勞工陣線指出立法二十年來的「外勞警戒指標」,勞動部從未制定,已遭監察院糾正並要求改善,目前產業移工達到45萬人的歷史新高,政府這次再首開產業派遣移工新模式的先例,未來其他企業若競相比照辦理,恐形將成為勞動條件向下探底的商業競爭模式,且將成為血汗經濟的推手,必須立即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