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喧嚷一時的「縮短工時」案,終於在勞基法修正條文送出衛環委員會而暫告一段落,接下來就只剩政黨協商和法案三讀的程序,而以朝野立委競相提出修正版本的盛況觀察,這次修法無論是在落實週休二日、提高特休假,以及提高加班費計算等,都會有更大的突破。這是繼去年立法院通過一週四十小時修正案後,台灣工時制度變革的另一個契機,對於未來降低年總工時,解決因長工時而導致的過勞問題,應有積極的影響。
除了長工時這個造成台灣過勞社會的關鍵決定因素之外,如何解決低薪問題,將成為新政府下一個要面對的難題。無論是從政府薪資調查統計,亦或是從實際勞動市場觀察,低薪事實上並非社會某個族群的專屬特質,而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從服務業到製造業,即使是台灣引以為傲的科技產業,似乎無一倖免的陷在低薪魔咒之中。最終,勞工在長工時和低工資的雙重夾殺之下,只能用更多的工時來換得更多的所得,獨自承受著過勞的苦果。
為了回應低薪的問題,蔡總統在選舉時就已提出「最低工資法」的政見,並就職演說中以相當大的篇幅重申解決青年低薪的問題,顯見,低薪問題將是繼縮短工時案後另一個新政府要重點因應的課題。然而,檢視新政府解決低薪問題的決心,在今年的基本工資調整中,最終作成調整1,009元,時薪133元的決議,算是近八年來單次調整金額最大的一次,勞工團體雖不滿意,但勉強還能接受,但更期待新政府能夠有更大的魄力整治低薪的就業環境,讓台灣的工薪回到應有的水準,還給勞工一個合理的勞動條件。
兌現選舉政見,儘速完成最低工資法,宣示台灣擺脫低薪競爭力的決心,應可是新政府立即可以正面回應的工作。此外,全面檢討造成低薪的結構和系統性因素,包括不當的經濟、勞動和社會福利政策等,把質實提高薪資所得作為核心政策目標,其中包括更強化勞工的集體協商能力、勞工決定薪酬的權益,以及有效的產業民主機制等,一方面合理分配經濟發展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扭轉長期的經濟不公平現象。解決低薪普偏化問題,新政府需要更大的決心。
本文刊載於勞動者1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