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敬舒(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
日前桃園縣一名患重病的66歲男子,疑似因為自身無力再照顧93歲老母,於是先將母親勒斃後行再自盡。報導對事件的描述大致僅止於此,再接連兩天搜尋網路,皆不見任何後續或官方回應訊息,兩條人命一日新聞,就這麼結束。這起不幸發生在競爭激烈的選區,也在選舉已近白熱化期間,理應引發迴響,但各政黨候選人有志一同視而不見,緊湊的競選行程照跑,熱鬧非凡的活動宣傳照發,一對無助母子就這般歸塵歸土。
貧病交加的社會現實,是無數起家庭悲劇的徵源。隱藏在社會的結構困境,經由貧困不斷擴大成態樣紛雜的家庭悲劇。即便龐大勞動族群面對貧窮的無助,已非一朝一夕,但檢視宛如花言的政見,卻看不見各政黨候選人有絲毫想因應願解決的企圖心,寧可放任貧窮快速擴散。
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全台灣1037萬名受酬勞工中,每月所得低於4萬元者高達709萬人,已占全體勞工68.47%;而月所得少於3萬元也有423.5萬人,占總數的4成1。改以家戶角度觀察,貧窮家庭的生活消費支出高度集中在「住」與「食」兩大項,分占家庭總消費支出的32.71%與18.73%,居住與飲食一向是維持生存的基本需求,若貧苦家庭光是求一瓦遮天與一日溫飽,就要耗去一半的所得,當前的貧窮問題還不夠嚴重?
但政客就是能對貧窮持續視若無賭,反之談起拼經濟卻雀躍不已一直跳一直跳一直跳。而自吹自擂的財經專業,更不落他人之後,不但拼經濟之流的大字標語佔滿廣告看板與文宣最顯眼處,巿長級候選人滿口胡謅的產業開發產值,甚至從百億喊到兆計。講經濟一條龍,抗貧窮一條蟲,不但是各色政黨的共同底色,連端上檯的經濟政策仍舊將勞工當成經濟附屬品。但「以經領勞」的錯誤政策,引導產業走上拼costdown、拼減稅、拼污染,就是不拼加薪的「血汗經濟」。補貼優惠富人的下滲(trickle down)經濟更早已證成利益流向資本主,而下滲給勞工的則是痛苦指數、是所得分配不均惡化。去除分配正義的拼經濟,無疑是製造貧窮的禍端,但至今每逢選舉,政客仍舊將拼經濟的話術吊掛嘴邊,百般無厭的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
貧窮是箝綁勞工的隱型枷鎖,當政治高度傾向物質與世俗化,政客的認同偏好就不再著眼於社會貢獻,改以財富及收入衡量取捨。於是每日張眼為生計奔走的貧困族群,即便持續貢獻僅有的勞動價值,只因生存壓力高於投票率,而被政治排除於選舉賽局,並從政見中逐漸消失,而政治懲罰窮人的代價也就愈低。
貧窮不是政策爭辯焦點,也不會是政見白皮書的主角,貧窮也從未消失。許多貧苦家庭並非社會依賴者,他們辛勤工作每日工時甚至超過上帝為人類制定一天24小時的一半,卻依舊貧窮。所得不足,迫使他們不斷增加工時,卻讓自己步近過勞與職災的風險中,勉強維持生存對貧窮家庭已屬不易,無力為自己與子女提供人力資本,卻變成世襲貧窮的高額成本。
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貧苦勞動者,漠然承受著過勞與貧窮,每逢選舉季還得忍受政客突如其來掃街造勢的疲勞轟炸,及宣傳車幾近噪音的朗誦,即使這些千篇一律的政見,根本無助於貧窮勞動的困境,只因政治的眼底下,看不見貧窮,而政客的生命也無從感受貧窮。
刊載於2014/11/04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