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敬舒(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公平稅改聯盟發言人)
從年初到今日,全台灣一直籠罩在黑心原料及黑心食品的陰影之下,從毒澱粉到每每到了巿場商品,總是要對著包裝上的「成份說明」再三端詳,但對著宛若天書般的成份名稱,大多數人還是只能在搖搖頭後,放入環保袋中。曾幾何時,在所謂的寶島台灣,連吃這檔事,也不得安心?
從黑心食品事件,不難發現一個台灣企業唯一信奉的硬道理-「CostDown經濟」。從整個全台灣的食品產銷鍊來看,為了壓低成本,上游不肖原料供應商把成本便宜6成的工業防腐劑大把大把的調配成「洋菜粉」、「鹿角菜膠」,中游的製造商拿到更便宜的原料製成更便宜的商品,再出貨到下游的超商架上。
這種存在多年的潛規則,業者比誰都還清楚。但全台食品及超商龍頭的統一集團總經理羅智先竟公開表示,「消費者也不能只想買便宜貨」!突然間,千夫怒指的黑心食品,你我這些掏出大把金錢購入的消費者,反成為財團指控的兇手?
港片「食神」中有個橋段,主角史蒂芬周為降低成本增加荷包利潤,引進來路不明的便宜牛肉,造成消費者食物中毒因而身敗名裂。戲是人生更反應現實,在台灣各食品生產環節中,CostDown就像附身的蒼蠅,讓經營者癡迷於更便宜的物料,但從上游原料商到下游超商所產生的CostDown利潤,全進了各自業者的荷包。只不過,在食神劇情的舖排是讓貪婪的食神付出代價,而台灣的毒食品風暴中,業者卻總是統一口徑的「不知情」,輕易就把責任卸往上游,風頭過後仍舊算著大把鈔票。
根據主計處的物價統計,2002到2012年這10年間,食品類的消費者指數,從78.79暴增至104.16,成長幅度高達32.19%!這大概是房價之外,消費者支出項目中成長幅度最大者。顯然,消費者用「高貴價買便宜貨」才是真相,指控消費者只想買便宜貨是食品安全的障礙,怎不反思自身超商「只想買便宜原料」才是造成風暴擴大的主因。
在政府長年的刻意放縱下,食品業者肆無忌殫的貪婪,先將事關健康的原則全數棄地踩踏,後將受害者扭曲成加害人。殊不知消費者心中早就疑惑著,是誰決定買進「有批好便宜的牛肉」?倘若超商業者仍舊依恃壟斷獨大,千錯萬錯皆是他們及你們的錯,隱隱然即將爆發的拒絕消費風潮,將成為這些黑心業者的唯一救贖。(作者現為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公平稅改聯盟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