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貨貿協議不僅只有影響製造產業,事實上「魔鬼就藏在細節」。根據環團與農業從業者的判斷,貨貿協議一但議定,受益的石化業為追求更大利益,必然造成空污、水污及土污的擴大,而農業更將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族群。
綠黨召集人李根政指出,貨貿的最大受益者是石化產業,但台灣長年發現石化的代價就是造成嚴重的污染,六輕造成小學生必須戴口罩上課、全台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最嚴重就在高雄、中油3年偷排廢水55次到後勁溪造成近2000公頃的農地受污染,這就是石化業的成果,而經過高雄氣爆事件後民眾更驚覺連住在家中都不安全,全民已經支付這麼龐大的代價,如今貨貿的開放還要讓石化成為受益者?
他表示,90年代六輕建廠的承諾,說要創造15萬人的城鎮,創造幾十萬就業人口,這些全都未兌現,只有無止盡的污染。李根政認為,當代發展模式是「別人的痛苦是我們賺錢的快樂」,況且電子工業法規完全跟不上新興技術使用的有毒物質,政府卻只會說加強查緝,但有用嗎?他呼籲應立即停止貨貿洽。
開放中國廢棄物進口處理,土地污染更形惡化
而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中岳更指出,貨貿將開放中國事業廢棄物未來可進口到台灣進行處理,名義上事業棄廢品是有價物品,例如2萬支手機可以提煉出一公斤的黃金,台灣處理廢棄物的技術雖然好,但處理廢棄物的過程中有用物質就只占0.1%到0.2%,剩下的都是無用的廢棄物質,處理的方式不是焚燒就是掩埋。但垃圾焚化爐因為焚燒事業廢棄物可收費,但焚燒家庭廢棄物無利可圖,以致各地都只想多燒事業廢棄物以增加利益,造成家庭廢棄物到處屯積無處可去,未來若再進口中國事業廢棄物,還有能量再處理嗎?難道藉時還要到處廣設焚化爐?
他指出,現在台灣只會提煉有價物,卻沒有處理其他無用物質的政策,無用的廢棄物大多用掩埋處理,甚至是偷埋了事,現在我國准許進口其他國家的廢五金,尚未開放中國,就已經出現找尋新的掩埋地點極為困難,結果政府卻想引進更多的廢棄物讓產業留在台灣,利用服貿要引進中國的環保服務業,利用貨貿又要再引進中國的廢棄物,卻完全不論會對人民造成多大的影響,台灣的環境地少人眾,本不適合處理廢棄物,他不懂政府為何一定要賺這種錢?然後各種污染再由全民一起來承擔?結果是誰有利誰受害?
宜蘭農民吳紹文認為,在過去ECFA的早收清單中,政府不斷宣傳出口的13項農產品已有很大的成就,但實際上卻有研究指出13項農業品中,有6項在2010年到2014年的總收益是零或負,其中香蕉從每年125萬美金變成5.4萬美金,檸檬、哈密瓜則只有微量成長,而看似較有成效的活石班魚,佔早收清單總量的78.4%,而茶葉也有10%以上的成長,但他質疑亮麗數據背後的成長,卻只是因為石班魚在之前根本沒有出口統計,所以一出口就會出現數據成長爆量;至於茶葉產業出口增加,但是事實上茶葉的生產面積卻下降19.2%,難道真的是茶葉單價大幅增加的結果?他質疑,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台灣大量進口越南茶混茶之後再進到巿場,以致出現生產面積減少但產量卻大量增加的矛盾。
吳紹文指出,一般認為最有競爭力的產品的開放結果只是如此,更何況其他的農產品有可能貨貿中獲利嗎?真正獲利者就只有掌握兩岸轉口者,並不是農民,以柳丁為例,在中國有關係的中盤商在台灣雖然大肆收購柳丁,但柳丁的價格並沒有因此而提高。他認為,台灣的農業技術力不是農產品而是農民,長期來都是農民自行研究開發,所以競爭力在於技術,現在是農民有技術但國家沒有農業政策,這才是農業競爭力最大的問題。
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也強調,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到現在還宣稱農產品不會開放,但陳保基根本就在「玩話術」,因為陳保基說的農產品是指狹義產品,目前官方限制中國不得進口就有972項,但陳保基卻說不會開放830項,兩者之間就出現100多項的農產品落差,他舉例,農委會說紅豆不開放,卻沒對農民坦承紅豆饀不在限制開放之列,難道開放中國紅豆饀就不會對台灣紅豆農造成影響?農委會的分類中許多農產品只要簡單加工,像是鹽漬後就算成農業加工品,就不再是限制進口,而會列入開放名單,這些農民就根本不知道。
他表示,政府根本就沒有自由貿易的通盤策略,像馬英九先前去參觀生技公司就指示要把面膜納入零關稅,如此隨機隨意的策略,根本就缺乏完整的產業策略與規劃思維,全民還能相信馬政府準備好了嗎?而經濟部一再宣稱不要再批貨貿是黑箱,因為經濟部的官網已經官辦公聽會公開,但辦了數百場公聽會座談,就只見不間斷政令宣導;而經濟部長也一直說持續與受害產業吃飯,他質疑,這就叫公民參與?如果連會受影響的產業,還得不到官方完整全面的資訊,這樣的貨貿還要硬簽下去嗎?
本文刊載於勞動者雜誌1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