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揚言將力拚在今年底前洽談完成,然而勞動學者與團體一致指出,我國至今當未提出產業影響評估,就連產業政策也說不出所以然,而此時冒然進行談判,但台灣中小企業與勞工損害救濟等相關政策根本尚未準備好,馬政府急什麼?
自由貿易對於勞工將形成莫大傷害早已是學術共識,但馬政府卻不惜犧牲勞工也要強行推動貨貿談判,甚至已經揚言年底洽簽完成,但至今卻連勞工因自由貿易受損害的相關法制化措施卻之付之闕如。
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認為,貨貿雖然是與台灣最大貿易國中國的貿易正常化,但若是開放原先限制中國進口的食品、鋼鐵、紡織、電機電纜、玻璃、陶瓷、橡膠等內需產業,將衝擊這些產業勞工勞動條件,再加上中國貨用低價做訴求,以台灣的低薪環境,我們抵擋的了嗎?
用中國泡麵解決台灣貧窮?
他指出,曾在某座談會中一位中國學生就發言說,開放中國進口對台灣是有利的,在台灣普遍的低薪化,讓中國便宜的泡麵進口,至少能讓窮人吃飽,還可以解決一些貧窮問題,況且這些泡麵都還是台商生產的,開放中國商品,難道不好嗎?張烽益認為,這位學生的發言就點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難道我們要用中國的廉價食品來解決台灣低薪貧窮問題?難道我們要犧牲貧窮者的食安與健康,而他們很可能就是因為貨貿而失業甚至放無薪的勞工。
張烽益質疑,難道我們願意用龐大的勞工飽受貨貿的雙重傷害,去換取嚴凱泰的納智捷在中國獲得龐大利益嗎?即使中國同意台灣的面板石化鋼鐵汽車可打入中國市場,但四大產業都是資本密集產業,推動出口能帶動勞工就業的邊際效益極低,況且中國已經是過度投資產量暴增,台灣獲利空間有利,也只有少數人能獲利,台灣要再以這些少數人的利益做為產業發展主軸?
他表示,一旦進行實質的開放與降稅,其衝擊必然更大於ECFA的框架性協議,但受害勞工產業的救濟制度至今卻尚未建構。2010年提出「因應貿易自由化敏感產業勞工就業發展與協助方案」,預計分10年編列350億元成立調整基金,但成效明顯不彰,且產業外移之失業勞工未納入,未來貿易調適相關法案應立法。此外,台灣現行的貿易救濟極缺,這是因為長期以來都是貿易順差,所以不必考量貿易損害救濟,但現在是全世界要進入台灣,但官方卻在完全缺乏制度設計概念下,就急著要開放,合理嗎?況且對勞工的救濟都是限制在倒閉失業,但現在的無薪假並不符合,難道政府就不需要提供協助?
社會民主黨召集人范雲也質疑,第三勢力關心的是社會團結與分配正義,反觀目前的兩大政黨在服貿與貨易的立場,到底有什麼不同?民進黨是拿TPP來制衡貨貿,國民黨則一再強調透過貨貿可強化加入TPP,對自由貿易的爭議檢討極少,連誰受益誰受害也從不明說,只讓少數人受利,基層大多數人都受害,況且貨貿對中小企業衝擊極大,規模小的企業不可能說轉型就轉型,一旦因訂單壓力減少再持續壓低工資,就會造成更多的人民成為受害者,這就是台灣要的經濟展方向嗎?
因應貿易自由化調整支援條例尚未立法
文化大學副教授李健鴻則強調現行對勞工的保障根本嚴重不足。他表示,據勞動部的資遣通報統計資料,2012年時經濟部公告的16項可能受ECFA影響產業的資遣人數共有2萬5111人,占當年總資遣人數的24.58%,而2014年16項的資遣人數增加到4萬1524人,占41.57%,光2年內增加17%,但實際上規模較小的企業就可能不通報,因此實際被資遣勞工必然比通報量高出許多,未來貨貿上路,勞工的處理將更為艱難,因為政府根本尚未建構完善的協助措施。
他表示,名義上政府對因貿易調整有各項就業協助措施,但勞動部的勞工就業相關服務措施,2010年到2013年合計預算執行率只有65.1%,低於經濟部振興輔導策略各項產業輔導措施平均執行率96.5%,而且就他瞭解絕大大多數是對受損害的企業勞工補助訓練課程,但實際上申請補助的課程有半數都是心靈成長、溝通藝術,甚至還有學習插花的課,「面臨失業衝擊的勞工會去上這種課?」他質疑會去申請補助者,反而是受影響不大的中大型企業,但國家的錢就這麼亂花掉。
他進一步指出,勞動部至今執行體質調整策略、損害救濟策略方面的預算執行率根本掛0%。因為勞動部的補助要點,前題要依據經濟部的產業輔導專案小組審議會議所認定的產業,勞動部無法自行認定,但ECFA到現在過去4年多,經濟部根本沒有公告受損害及受衝擊產業清單,以致勞動部的執行率掛0%。而問題就出在經濟部的審議會員成員,除了各官方部會代表,所謂的民間代表都是大型工商組織公會的代表,沒有中小企業主也沒勞團代表,純粹是政治與商界聯手壟斷認定機制。
他表示,雖然行政院前二個月通過《因應貿自由化調整支援條例》草案,將開放讓各目的事業主管機制可以自行認定,但事實上該草案是有企業申請期限定義不明確、企業受影響程度之認定標準不明確、勞工申請資格不明確、申請勞工所屬企業的範圍不明確等爭議,他質疑即使立法後,對勞工的幫助也可能極為有限。
台灣進入貨貿將只剩下服務業
政大副教授林佳和則強調,自由貿易一定會有工人受害,以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為例,已經導致100萬名美國勞工、110萬墨西哥玉米田工人,以及140萬墨西哥農民工丟掉工作,墨西哥的貧窮人口甚至從1994年的45.6%成長到2010年的51.3%,顯示美墨兩國簽NAFTA後只有社會上層獲利。而歐洲研究機構也估計,在歐盟加入TTIP後,至少將有30%的中小型商家將消失在巿場上。
他表示,台灣的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勞動成本、商品單位價格都比中國高,但勞動力人數比起中國卻是極低,貨貿簽定後,台灣勞動處境向下沈淪的力道會更強,甚至會因為製造業難以生存將出現去工業化,就只剩下服務業,而且是低薪服務業居多,才能勉強活下來。因為貨貿除商品移動外,還伴隨著生產據點向外移轉、運用外來資源的外包模式,故企業會基於成本、技術、設備、設施、巿場開拓甚至為貼近客戶所在進行移動。同時降低成本也會成為主要原因,因此即使留在國內巿場,勞動條件也會惡化,更造成勞工協商能力的下降,故貨貿對產業的結構將是替代與毀滅的競爭。除購買力會因勞動巿場受影響而下降外,生產成本也會出現均等化,進而造成台灣的國家產業不均衡發展更為嚴重的惡化,因此他完無法理解,為何政府有什麼理由要如此急切與草率?
本文刊載於勞動者雜誌1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