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貨貿談判於11月21日進入第12輪談判,經濟部公開表示將持續協商巿場開放與降稅、特別原產地規則外,也將討論技術性貿易障礙(TBT)與相關貿易救濟。經濟部甚至揚言可望在年底完成,但民間組織「經濟民主聯合」在同期一連二日所舉辦的座談會中,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從官方如此急躁、欠缺周延規劃,又未進行相關產業衝擊影響評估,倘若兩岸貨貿協議就此議定簽署,對於我國的傷害不僅是弊大於利,甚至造成毀減性的影響。
經濟部主推貨貿的主力產業是鎖定石化業,經濟部甚至以數據為例,指2013年台灣石化業產值為1.92兆元,占整體製造業產值13.8%,間接帶動產值為7.29兆元,因此利用貨貿推動石化業的西進,誓在必行。
石化不該增加出口,農業不應增加進口
然而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也以統計數據指出,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證明國內石化產業上中下游的總體產業產值在2014年創造的GDP僅有0.61兆,占全國GDP只有4%。而且石化產業的就業人數中,上游和中游廠商的就業人口約5萬人,目前全國有1142萬人的就業人口,也僅占全國總勞動人口的0.4%,若包括下游就業人數則為30萬人。但事實上石化產品在2000年後已是有7成是外銷而成為淨出口,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向下關聯性。
即使經濟部一直強調貨貿對於我國石化業未來的發展極為重要,但2009年之後,中國就經開始自行大量生產石化產品,即使貨貿簽定,但台灣的石化業者也不一定能占到便宜。況且我國石化業的特質是高度的成本外部性,空污、水污全由政府及人民吸收,將這些成本計算下來,石化業出口一塊錢的總成本就高過一塊,他質疑這樣的出口是我們要的嗎?
此外,陳吉仲也指出,貨貿對農業品影響極大。以茶葉為例,據調查台灣消費者願意支付台灣本土茶葉每公斤為600元,越南與中國荼葉是150至200元,但實際上中國茶的進口成本只有60多元,現在農產品看似對中國仍是貿易順差的主因是有900多項進口管制,一旦開放後台灣的農產品在中國都可以生產,未來從中國進口的水果、農產、穀類都會出現極大數量,而這些進口品的標示卻又不明,而台灣一旦進口超過500萬件,卻只檢驗不到1萬件,巿場明顯的情況下失靈,我們應該立即開放嗎?他認為,現階段不該以石化業增加出口、農業增加進口的思維做為產業規劃。
台灣的技術貿易只達墨西哥等級
守護民主平台會長林敏聰則直指,沒有產業戰略何來貿易談判?政府完全依靠的自由貿易,只不過是諸多經濟手段之一,況且經貿談判若不是從積極性具有進步價值的長期產業與經濟戰略出發,就不會有社會支持,而政府的貨貿談判爭取石化、面板等產業,其目的是利用爭取「零關稅救產業」,卻用國家安全、就業安全、勞動保障、分配正義、產業衝擊及農業保障做為犧牲品,根本違反積極產業創新政策價值,對產業的未來性也不具助益,就是造成對中國市場的更加依賴,同時也延後台灣產業升級的步驟。
林敏聰同時利用自主技術能力指標之一的「技術貿易收入與支出比」說明,台灣利用低成本、低稅制的競爭力思維,造成台灣的技術對其他競爭國家已經出現嚴重落後,他表示,台灣的比值從2007年的0.09到2011年只是緩慢增加到0.14,但南韓則從0.34快速增長到0.59。他甚至直言,台灣的技術貿易水準只與墨西哥等一等級,而官方根本是利用大量低價量產撐起「偽高科技」的假象。
中國不是讓利而是「連本帶利討回去」
淡江經濟系副教授蔡明芳表示,即使簽貨貿但產業若無法做出差異化,貨貿生效仍難以抵擋中國低價威脅,在中國低價衝量的政策下,台灣更不應透過貨貿爭取零關稅的方式延後轉型,因為台灣與中國的產業關係已不是互補而是替代,不是分工而是競爭,「經濟學所謂分工的好處,在台灣與中國間並不存在」。
經濟學博士高仁山也強調,政府一直聲稱中國會讓利,但事實上馬政府只是為了政績而把不利的事實掩蓋,而中國也不是讓利而是「連本帶利討回去」。他以ECFA為例出,政府說兩岸簽定ECFA後有助於提高在中國的巿占率,但數據顯示目前台灣在中國的巿占率是一直掉,ECFA有用嗎?況且201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我國最大進口國,而石化、面板都是資本密集,只要做到最大就能獨占巿場,這些都是中國列為的未來發展目標,因為各國都會發展自己的進口替代策略,但現在中國發展的目標正好是台灣的主力產業,這些產業未來被併的可能性極高,根本沒有機會。
高仁山認為,台灣欠缺產業策略,更沒有戰略佈局,轉型的決心與力道又嚴重不足,是當前中小企業的發展瓶頸的主因,以致中小企業中的工具機與傳產的出口貢獻從2008年23.79%到2013年降至14.4%,中小企業已經愈來愈難活,而ECFA及貨貿都只利大企業不利中小企業,況且海外生產比率不斷增加,且大都在中國設廠,怎麼可能在台灣創造就業率,表面上中國讓利,但握有許多限制台灣產品進口中國的手段,因此不能叫讓利而是連本帶利在威脅台灣。而中研院研究員謝斐宇也認為ECFA效果極為有限,出口表面有7成是科技產業,但這些大多數都經由三角貿易產生,近來的出口衰退雖然是科技產業沒接到訂單,但主是在中國的廠房沒有訂單,並非台灣。她指出,台灣對中國的依賴是利用中國加工再出口,這類模式在中國原本就是免稅,如今政府再免稅做為推動貨貿的理由,「根本不太合理」。
本文刊載於勞動者雜誌1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