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來自中國遼寧的旅行團,19日因遊覽車在國道二號上,從車頭燃燒引發大火造成全團外加導遊與司機共26人全數罹難。根據觀光局的統計,自2008年起,陸客在台灣旅遊意外,共有390人受傷、90人死亡,而搭乘遊覽車造成死傷就有273人受傷、25人死亡,若再加上這次24名陸客罹難,等於有7成的傷者與5成4的死亡者,都是搭乘遊覽車所引起。
更不用說,陸客在台旅遊的傷亡率是外籍旅客的數倍以上。根據立委段宜康的統計:「2008年到2012年8月,外籍來台人次為1‚825萬235人次(74%)、陸客有642萬739人次(26%)。從同時期在台死傷人數分析,外籍旅客1死24傷;中國觀光客死傷竟高達34死175傷!」
為何遊覽車會成為陸客的「致命載具」?這與陸客團大都採取8天7夜的環島急行軍式「血汗旅遊」模式有絕對關聯。在兩岸長期隔閡之下,台灣寶島在中國人民心中有一種要一窺全貌的強烈好奇感,這種慾望的驅動,再加上以低團費3千元人民幣的利誘,讓中國的旅行社在當地組團無往不利,吸引普羅平民百姓蜂擁來台。來台之後,必然要以蜻蜓點水的宣示性旅遊方式,足跡踏遍重要景點與環島一周,象徵性地每個角落都走訪過,代表已經遊遍台灣,此生無悔了。
在8天7夜內環島約一千公里,這種單位時間內的高移動強度,對於車輛機件與駕駛精神體力,都是非常嚴苛的挑戰,緊湊行程只要任何一個環節delay,都會壓縮到下一站的行程,因此不斷趕路的壓力就會降臨到車輛與駕駛上面。這可以從2010年,因蘇花公路豪雨造成遊覽車墜落斷崖,20名陸客罹難的事件看出,這便是遊覽車必須使命必達、不計代價趕赴下個行程的後果。
為何要不計代價趕行程?原因在於,要陸客從口袋掏錢購物消費才是來台旅遊的本質。正常人用膝蓋想都知道,3千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萬5千元)的團費要飛來台灣包吃住玩8天7夜,根本不可能。實際運作是,3千元人民幣當中,有1千5給了航空公司的機票,1千元給了台灣接客旅行社支付落地後所有食宿交通費用。這有可能嗎?光是這樣,台灣的接客旅行社已經捉襟見肘。
接下來更驚人的是,目前業界的行情是,必須以每一個人1萬台幣「買人頭」的代價,支付給中國的旅行社。因此,本地旅行社在陸客團落地之前,帳面上就已經先負債數十萬,這自然要依賴從每日安排的購物行程中,與商店之間的抽佣來回本。這是一種對賭,這團消費額度不夠而虧本,沒關係,下一團補回來,賭機率總會遇到一團大的。那如果本地旅行社與所有的購物點都是同一個老闆,那豈不是完全獲利,因此從飯店、精品店與旅行社的「一條龍」模式,就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力之下自然而生,而目前比較大尾的一條龍都是港資(極可能是隱藏性中資)。那台灣人在這過程當中賺到了什麼?有人說,疲勞與垃圾而已。
而隨團日夜相處的遊覽車司機與導遊,其所得就是從陸客來台消費總額度當中各自分配一定比例而來,以司機的行情而言,遊覽車公司僅給予月薪1萬2到1萬5的底薪,司機從旅客消費金額抽成2%,以一團25人,每人消費1萬,總消費額25萬元計算,司機僅能分到5千元。而無底薪的導遊,則完全依賴名產店的退佣存活。
遊覽車裡荒膠的時空膠囊
為了讓陸客心甘情願大掏腰包,客製化一套話術,封閉陸客在台8天期間的耳目腦袋,降低與本地人接觸的機會,以免話術穿幫,把遊覽車化身為時空膠囊,讓陸客浸淫在導遊編織出來的國度,就成了最高藝術。到達下一個購物點之前,一定有個故事要敘述。
到了高雄,一定要買鑽石,因為全世界最好的鑽石在南非,不過之前因南非實施黑白種族隔離,被全球各國經濟抵制,但當時台灣與南非有邦交,鑽石只能賣來台灣加工出口,因此台灣還握有數量龐大且高品質的南非鑽石原石⋯⋯。
到了日月潭,就會說,蔣介石與宋美齡常來這裡渡假,因宋美齡喜抽菸,因此,在日月潭旁有一專門種植菸草的莊園,特供一種叫「日月潭菸」給宋美齡,目前僅少量生產供應,沒有流通市面,僅在當地不定時且有特殊管道者才能取得,今天剛好有貨⋯⋯。
到了花蓮,太平洋海溝的深度世界少見,紅珊瑚更是絕品,太魯閣峻嶺深淵的奇石,已經禁採⋯⋯。更重要的是,購物完晚上進飯店之後,絕不要外出到處亂走,因為台灣原住民還有出草的傳統,而且,街上的精品店都是法輪功開的,一進去,都會被監視器錄下來存檔⋯⋯。
對於遊覽車司機而言,如何能讓陸客提早趕到各名產店多停留一分鐘,就有可能多一點時間讓名產店店員以三寸不爛之舌推銷商品,這攸關司機微薄底薪以外的所得增加與否,所以本能地,司機的腳掌就很自然的把油門催下去。
即使依照交通部制定的「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9-2條規定,營業大客車駕駛開車4小時要休息30分鐘;除非有連續性或堵車,可開6小時,但之後要休息45分鐘;連續兩個工作日之間一定要休息10小時,排班特別可以只休8小時,但一周內只能2次,且不能連續。如果業者違反,最輕罰9千到9萬,最重可以吊銷大客車牌照或客運營業執照。但是,這些規定,交通部可曾嚴格執行過?人命關天,但利之所趨,聽者藐藐,因為大家都在賭。
由於環島長距離行車,一天有大量時間消耗在遊覽車的封閉空間內,本地旅行社為了彌補「買人頭」的負債,以各種話術,創造刺激陸客下車入店消費,這是攸關生死存活的戰鬥,導遊與遊覽車司機就被捲入這種「血汗旅遊」之下,進行一場無止境的「血汗勞動」。在這種高強度、錙銖必較的旅遊過程中,駕駛與車輛都承受了巨大的張力,不改變這個結構,遊覽車作為陸客團的「致命載具」的悲劇,隨時都可能再度發生。
刊載於2016/07/21報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