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計處公佈4月份的失業率,失業率已正式破四高達4.03%,失業人數也達48.1萬人,相較於3月份的失業率3.72%高出甚多。台灣勞工陣線表示,雖然這個結果可以預期,畢竟在COVID-19疫情肆虐和不確定性之下,各國都持續遭逢史無前例的就業危機,台灣也不例外,未來幾個月再加上畢業季尋職潮,失業率將呈現持續走高的趨勢。台灣勞工陣線表示:「失業率、失業人數,以及因疫情受創而導致的『縮工時、減工資』問題,將會是接下來半年台灣社會必須要嚴肅面對的問題。雖然因防疫工作妥適及過去已建立了就業安全體系的基礎,讓台灣可以稍從容面對這波就業危機,但仍應以更積極的態度應戰。因此,勞陣建議行政院應啟動積極就業應變小組,協調各項資源以搶救就業」。
近來,面對COVID-19的全面性衝擊,政府除了在經濟和所得減損上紓困之外,也規劃了各項針對失業、縮班減薪、青年勞工及自營作業者的方案,但基於各國疫情仍反覆難測,各國遏制疫情的必要措施仍持續影響經濟及社會,這波失業問題的性質有別於過去的風險,不容小覷!勞陣表示,台灣在2003年開辦就業保險,讓台灣有較寬裕的資源緩和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失業率6.13%(67萬2千人)史上最高的衝擊。因此,以就業保險為基礎,面對這一次反覆、持續的風險,政府應以更完整謹慎的思維來加以面對,才不會掉入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部會各唱各調的窘境。
有鑑於此,台灣勞工陣線針對接下來的就業危機,提出以下幾點呼籲,具體如下:
一、因應疫情衝擊,應啟動積極就業應變小組:
政府是一體的,但面對就業風險不能是解體的。有鑑於過去面對就業風險和失業問題急功近利的施政,往往導致事倍功半的結果,更讓有限的資源錯置,無法有效回應各階段不同性質失業問題的需求,因此,建議在積極防疫的同時,應啟動上述應變小組,並賦予勞動部作為指揮官更大協調資源的權限,避免再出現過去各唱各調的不協調局面。此外,為即時掌握失業狀況,勞動部應每周公佈請領失業保險之人數等情形。
二、以「穩定就業」為導向的因應措施:
立即降低就業保險法「僱用安定措施」的啟動門檻,並透過積極發現、積極認定、積極介入的方式,穩定勞工的就業,避免因短期性的景氣因素而失去工作。此外,亦應同時強化國內集體勞資關係的協助能力。
三、針對特定失業族群的因應策略:
針對青年勞工、易碎弱勞動者及長期失業者提供必要的公共資源協助,包括尋職期間的所得津貼,短、中、長期的公共就業機會等,避免因職缺和所得不足而陷入就業和生活困頓。
四、積極發現失業者,並進行有效的協助與職業引導
有鑑於過去台灣存在有些產業嚴重缺工,但有些產業卻人力過剩的情形,而在這一波疫情亦非所有產業為受害產業,因此,政府就業服務體系應積極的發現失業者,發揮協助失業勞工進行職業轉換和職業訓練的功能,必要時給於勞雇雙方必要的協助,包括職業訓練或補貼方案等,一來解決人力供需失衡問題,同時也促進勞工更多元職涯發展。
五、擴大內需建設與內需消費的基底和動力:
這波疫情導致某些國際經濟活動停擺,且短時間內難以完全恢復。因此,擴大內需建設將成為政府必要且有效穩定就業的重要工具,除了重大基建工程之外,政府應協調資源投入包括能源轉型、通訊及其平等建設(例如5G)、長照基本建設等內需型產業和就業。此外,維持和提升勞工在內需消費能力,包括工資和休假制度同等重要。同時,也應藉此機會調整並優化泛觀光的產業和就業環境,以迎接下一個產業轉型的契機。
根據ILO和各國際組織的預估,這一波病毒危機的就業衝擊將兇猛難測,並將維持一定的期間,因此,台灣勞工陣線重申:「面對這波就業危機,台灣的就業安全體系可以承接部份的風險,但行政院仍應立即啟動積極就業應變小組,並賦予勞動部更大的協調權限,整合各部會的資源以搶救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