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提供許多新穎商業模式養份,各種講求即時和迅速的平台及零工經濟等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既有的產業界線,更讓目前受傳統勞動及社會法制保障的職業分類受到嚴峻的挑戰,根據勞動部統計,台灣從事外送員人數在2019年底已逼近5萬人。為了理解目前平台外送人員工作樣態,台灣勞工陣線特別於2020年7月至9月網路徵集平台外送人員問卷調查,共回收126問卷並加以分析,於11月06日與立法委員范雲國會辦公室共同召開記者會,共同公布第一份平台外送人員的勞動關係調查,除檢視外送人員真實的勞動樣態之外,更對改善廣大外送員勞動環境及權益提出具體建議。
立委范雲指出,不能讓消費者的美食饗宴,成為外送員的辛酸血淚。她在立法院成立「數位治理委員會」,關注議題包含新興數位科技對勞動關係、勞工保障帶來的衝擊。新興的零工經濟、平台經濟雖然帶來工作機會、讓消費者能方便享用美食,但新興經濟不應鑽勞動法規漏洞,將職安風險、社會保險成本都轉嫁給勞工承擔,讓外送員的職災悲劇、職災爭議持續重演。北市去年底就曾有統計,兩個月內就有近兩百起外送員交通事故,其中1人不幸死亡、202人受傷。
勞陣從問卷中發現,外送人員的年齡偏低,且過半人員不視平台外送為長期工作,雖有部份外送人員收入較高,但往往卻是建立在長工時的自我剝削之上,有高達24%每周平均工時超過50小時,更有44%人員單日最長工時超過12小時,而這個現象在全職工作者更顯嚴重,也增加疲勞駕駛的疑慮;此外,有高達八成擔心在工作期間遭遇車禍,也有過半從業人員希望改善的項目為投保勞保等社會保險,但全職工作者僅有三成,兼職者更僅有一成有具有投保身分,除了讓從業人員面臨職災的高風險之外,更有可能在職災後無法得到相關的薪資補償。因此勞陣認為,行政部門除了思考降低職災的風險之外,在災後也應該以社會保險機制讓職災勞工成為救助網的一環,而目前尚在行政院待審的「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是以更簡易的方式,讓外送員能夠以個人身份易加保職災保險之外,也能夠在職災後得到應該獲得的薪資所得補償、職業重建及後續復工。
同時勞陣認為,為了因應平台外送人員無法投保勞保的問題,目前各縣市已紛紛組織相關從業人員職業工會,惟團體協約法中,職業工會具要求與雇主簽定團體協約之法律適格地位,因此,勞陣呼籲中央及地方勞工主管機關除積極監測外送員之相關勞動問題之外,更應透過有效的政策協助,落實集體勞動法中團結權與協商權的效用,以茲更有效的解決長期以來平台片面修改契約的問題。
立委范雲要求勞動部派員出席記者會回應調查結果。因問卷結果顯示,既有「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及「食品外送作業安全衛生指引」落實成效不彰,難以確保外送員安全:
一、勞動關係司:就「勞動契約認定指導原則」,勞動部過往對外送平台涉及勞動關係之認定標準與案例(外送平台對外送員是否是雇主、是否應負擔雇主的責任)。
二、職業安全衛生署:就該署訂定的「食物外送作業安全指引」、「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外送平台業者應如何確保勞工職業安全衛生、預防職安風險。未來若職災保險立專法規範後之保障效果。
最後,立委范雲及勞陣共同要求,勞動部應調查釐清外送員工作樣態,作為檢討落實職安保障的依據。立委范雲也表示,她會持續監督要求行政院盡速將「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審查完成並交立法院審議,才能補足職安保障漏洞、強化對新興經濟下的勞工安全。
問卷調查結果
基本資料
回覆本調查問卷之平台外送人員,以「男性」為主,佔83%;年齡介於31~35歲為最多(26%),其次為36~40歲(23%)和26~30歲(20%)。
在身分別上,42%的從業人員為兼職的外送人員,40%為全職從業人員,18%則為學生身份。從事平台外送員的前兩大主原因,時間彈性(87%)和增加收入(68.2%),其次分別為從事門檻低(38%)、不影響原有正職(37.3%)、賺零用錢(33%)、打發時間(19.8%)。
其中全職工作者中有68%並未投保勞保,32%則透過職業工會加保;兼職工作者68%以其它工作投保勞保、18%未投保、10%加入職業工會投保。
1.工作時間普遍過長
■ 每周工時呈兩極化,單日最長工時明顯偏長。
每週工作時間上則呈現極端的狀況,最多人勾選的前兩項,分別為每周工作時間20小時以下者(30%),50小時以上者(24%);而單日最長外送工時則明顯較高,以勞動基準法每日正常工時8小時做基準,高於此的8~12個小時為35%、12~16個小時為30%、16~20小時為11%、甚至有3 %高於20小時。
如果和身分別做交叉分析比較,全職工作者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以上占50%、45~50小時為14.29%、40~45小時為8.93%,總計有73.22%的工作時間高於勞基法中每周正常工時40小時;兼職工作者和學生則以20小時以下者占最大宗,分別為45%和70%。
■ 全職工作者以長工時換取高薪
在收入部份,以每周在5,000元以下者為最大宗(35%),其次為5,000~7500元(28%)、7,500~1萬(18%)、1萬~1.25萬(7%)、1.25萬~1.5萬(5%)、2萬以上(5%)、1.5萬~1.75萬(1%)、1.75萬~2萬(1%)。
如果和身分別做分析比較,全職工作者每周薪資5,000~7,500元和7,500~1萬元為最高,皆為28.57%,也有10.71%達到2萬元以上,可以顯示全職工作者是以長工時換取較高的收入;兼職工作者和學生則以5,000元以下者占最大宗,分別為56.7%和60%;其次為5,000~7,500元則為26.7%和30%。
2.食物外送作業安全指引落實成效有限
勞動部於2019年12月修正發布「食品外送作業安全指引2.0」,除了合理派單及提供足夠相關保險保障〈包含保險種類及額度〉納入該指引修正外,同時增列外送業者應置備反光標示等防護設施,以及避免工作負荷造成勞工身心健康危害等預防措施。
根據這份調查,大部分項目的落實情況都不佳,最不理想的為提供三小時以上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僅有35%、其次為個人防護設備(36.5%)、低溫必要危害預防措施(39.6%)、高溫必要危害預防措施(40.5%)、車輛安全檢核表(42.8%)、投保「營業機車附加條款」傷害責任等財產保險(42.8%)。
而在如颱風停止服務等風險之處理措施與提供投保團體險等人身保險則是落實較好的兩個項目的,分別有70%和56.3%。此外,也有53.9%的人認為平台使用系統,能夠合理分派工作。
3.過半外送人員不願意長期任職
對於這份工作的滿意度,平均分數為5.62分。最希望改善的事項前五項分別為提高單件金額(84.1%)、增加獎金(66%)、降低獎金發放門檻(58.7%)、補貼油資(56.3%)和投保勞、健保與提撥勞退金(50.7%);而在從事工作期間最擔心的前五項,則為車禍(81.7%)、餐廳備餐時間過長(79.3%)、聯繫不上消費者(62.6%)、遇到奧客(50%)、迷路或找不到地址(42.8%)。
正職工作者與兼職工作者分別50%和46.67%把平台外送人員當成長期性工作,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如果為學生身分者,則僅有20%。願意把這份工作當成長期工作者的原因,主要有還是在於這份工作比較傳統工作相對較自主,包括時間上可較靈活、自由、可以自己決定要賺多少,甚至不用直接面對老闆等因素;但一方面這份工作的主要推力,則是收入不穩定、平台擅自變更條件,有些人則是因為剛結束前份工作,把外送視為過渡性工作,仍會回歸當本業等。而在這之中,有61.1%的平台外送人員,主觀上認為自己是承攬關係,15%為夥伴關係,但仍有19%認為是受僱關係,然而勞動部發布的「勞動契約認定指導原則」僅為參考性質,但先前平台外送員的車禍個案,行政部門多認定為僱傭關係,因此如何避免平台將營業的風險外部化,將是當務之急。
4.COVID-19影響
這份問卷在調查期間,適逢遇到COVID-19疫情衝擊。有91.2%的外送人員認為,在此次疫情期間平台有事前提供防疫宣導,主要的防疫措施則為提供「無接觸送餐服務」(91%),另外則為提供相關清潔及防疫用品(44%)。
雖然幾間外送龍頭曾明確指出,在疫情期間業績明顯成長,甚至第2季的訂單年增率更達7倍,但是否外送人員收入也隨同增加呢?從這次的調查看起來並非如此,僅有38%的外送人員認為在疫情期間送餐服務增加,探究其原因,可能與這期間從事平台外送人員人數明顯有關(67%認為人數明顯增加,14%認為約略增加),或許使用送餐服務的人增加了,但因為投入這份工作的人也變多了,使得單體送餐人員在收入成長上無感。
問卷圖表:https://is.gd/sN6y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