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化、社會福利
英國的工黨在戰後剛結束時,便上台執政,當時的首相艾特里為 解決失業問題,便推動連串的社會保險及醫療服務,以保障人民的基 本生活以及權利。當時工會並且表態支持政府,放棄罷工,一致希望 藉此改善生活及勞動條件。同時也推動第一波大規模公用事業國有化 政策。
然而由於重稅政策造成民眾難以忍受實質收入減少,再加以嚴重 的通貨膨脹,致使工黨於五一年下台,保守黨邱吉爾再度執政,但他 並未放棄福利政策,致使失業者在六○年代初期竟已高達九十多萬人 ,使工黨於六四年再次獲得執政的機會。
競選期間,工黨以「限制加薪幅度」作為承諾,企圖藉以緩和物 價,此舉並獲得「工會委員會」的支持。工黨上台後,便成立「價格 與所得委員會」執行「限制工資」的政策,但效果不彰。因此在六六 年,工黨進一步提出「價格與所得」法案,宣布凍結六個月的薪資, 不准加薪。工會委員會初期接受該法案,但隨後又要求廢止,以消除 工人的反彈壓力,因為工資始終趕不上物價的上漲幅度。同年,發生 海員大罷工,不久工黨下台。
保守黨上台後,立即強制宣布:所有罷工均需有六十天的冷卻期 ,同時罷工需經工人投票,工會不可發動。此舉引發工人的強大反彈 ,展開馬拉松式的大罷工,逼使保守黨最後終於在七四年下台。工黨 再上台後雖立即取消薪資限制,企圖使工資上漲正常化,即依照勞資 協議進行,但卻使工資飛快上漲,工黨不得已只好再下令制定工資上 漲的上限,可是如此一來卻又陷入「工資趕不上物價」的惡性循環中 。七九年,工黨三度下台,保守黨的柴契爾夫人上台執政。
歸結起來,在英國工黨的發展過程裏,雖然始終到面臨經濟方面 的問題挑戰,但是它總是維持兩項基本政策的施行,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國有化:
英國工黨的國有化共有兩波,第一次是在戰後,當時的重點是要 將水力、電力等公用事業國有化,使基本的民生及公共需求由國家經 營管理;第二次則是在七○年代中期,有鑒於生產技術的日益複雜, 加上英國的國際競爭力降低,為配合技術的研發,提昇競爭力而進行 。但是在柴契爾夫人上台後,則致力推動將國營事業私有化。
英國工黨的國有化共有兩波,第一次是在戰後,當時的重點是要 將水力、電力等公用事業國有化,使基本的民生及公共需求由國家經 營管理;第二次則是在七○年代中期,有鑒於生產技術的日益複雜, 加上英國的國際競爭力降低,為配合技術的研發,提昇競爭力而進行 。但是在柴契爾夫人上台後,則致力推動將國營事業私有化。
(二)社會福利:
英國的社會福利事業有長久的歷史,在戰前便已有相當的基礎。 戰後工黨執政期間更是加強推行,如年金、公醫制、失業金制等,其 中尤以公醫制最為著稱。這項制度共動用整合有近七萬名醫師、二十 八萬多名護士,十分龐大,同時其支出佔總預算的6%多,使私 人醫療大為萎縮,充份保障人民的健康醫療照顧。
勞工運動、再分配、工業民主
勞動人性化、工業民主、共決制
工業民主、自治管理、權力分散
國有化、社會福利
國際化趨勢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