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陣議題
捷運系統,似乎毫無疑問成為一種都會地區進步的象徵,除了成為廣大勞工每天通勤的公共交通工具,更是一個都會經濟運作的重要基本建設。
事實上,相較於其他所謂的四小龍國家,台灣的捷運系統(或稱地鐡)發展較香港(1979年)、韓國首爾(1980年)、新加坡(1987年)晚了許多,遲至1995年台北捷運才正式的通車,成為台灣第一個捷運系統,高雄捷運則在2008年正式營運,在都會「現代化」大眾運輸系統的發展上,台灣似乎落後這些亞洲經濟實力相當的國家。
然而,建設一個捷運系統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呢?初步估計台北捷運總共約為7500億元,高雄捷運則是1813億元,至於台灣引以為傲的高鐵是花費了4800億元。
無庸置疑,大眾快速運輸系統(Mass Rapid Transportation,MRT)已經成為舒緩都市地區交通並提供廣大民眾便利通勤,以及帶動都會旅遊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投入都會捷運系統的成本,以及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卻鮮少被看到,試問,台北捷運花費的7500億元當中,就有約4500億元由中央出資,這筆龐大的經費也有來自其他縣市的稅收,但他們卻永遠享受不到這便利交通的好處,使得城鄉差距更加惡化。
公帑最終圖利建商
更讓人不以為然的是每每捷運某線通車後,伴隨著交通便利、經濟熱絡的新聞報導,就是沿線的租金和房價大漲,例如,根據《蘋果日報》10月25日報導,由於松山線沿線有4站具備雙捷運優勢,松江南京站的平均房價從2012年9月為每坪76.3萬元,上漲了13.4%,2014年9月每坪已達86.5萬元,漲幅最大;第二是西門站,也有13.2%的漲幅,從每坪56.7萬元上漲至64.2萬元。
小店家雖逐人潮而居,但獲利永遠都趕不上租金的壟斷而被壓得喘不過氣;而在都會討生活的勞工,既不可能買得起不斷被建商和投資客炒高的房子,捷運沿線的租屋行情更因交通便利水漲船高,於是勞工又被迫住到交通更不方便的地方,根本享受不到公共交通設施的便利。
台灣即將進入「六都」的時代,想必未來會有更多這種「進步都會」的政見,但政府投入納稅人的錢大興土木蓋出來的「公共交通」設施,尤其是都會地區的捷運系統,最終卻只是為建商財團作嫁,成為居住不正義的祭品,廣大納稅人只能繼續的望高房價而興嘆。
刊載於2014/12/22蘋果論壇
萬千計劃
萬千,是一種信念,我希望可以逐漸找到一萬個願意固定每月或每年捐款的勞陣「萬千之友」,讓勞陣可以更穩健的推動各項政策的改革。當然您可以視您的能力給勞陣更多的支持,您可以選擇任何形式支持勞陣。
影像紀錄
-活動影像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