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寫「台灣新世代工會發展的困境與突破」?
文/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本書作者)
台灣工會發展的低落,眾所皆知,要歸因於勞工個人很簡單,要探索法律結構問題很困難,社會上普遍沒有人有太多興趣。但我沒別的能力只能靠一枝筆寫出來我的觀察,或許粗淺不專業,但都是我心中的期待,希望勞工能團結與覺醒,透過集體力量來對抗日益商品化的資本主義社會。
2011年新集體勞動三法通過後,裁決制度、工會新型態的協商模式剛上路,為了觀察台灣集體勞資關係過去的發展,當時我針對遭受資方打壓的工會幹部進行訪談,當中也提及其他國家禁止不當勞動行為的機制,最後在2012年10月將成果出版了《搞工會──工會正義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一書,該書著重在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建構前後對工會的影響。但對於新興工會型態,特別是「企業外產職業工會」的發展較少著墨,因為當時法律當中雖有空間,不過,未來會不會有這種型態工會出現,尚在未定之天。
不過經過集體勞動三法實施六年之後,企業內「多元單一工會」、「企業外產職業工會」的已經開始萌芽,卻也遭遇許多體制上的挑戰。這些新興的工會型態,似乎讓舊體制與舊官僚無所適從,也發生許多前所未見的新問題,這些都必須參照他國經驗,進行體制改造,以利於新世代工會發展,這也是本研究要探索的答案。
這份報告書中訪談擷取了許多實務工作者與學者專家的智慧,包括:大同關係企業工會顧問白正憲、永豐銀行總幹事管紹君、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秘書長林佳瑋、協助籌辦櫃姐工會的青年九五聯盟理事陳曉雯、澳洲全國工人總工會NUW駐台代表廖根葆、政大法律系林佳和與林良榮教授、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經濟民主連合研究員許博任等人。
除了個人的訪談之外,本研究也針對全國895家企業工會進行了量化的問卷調查與統計,以了解企業工會幹部對於「工會體制」、「政府機制」、「非典勞動、外勞與貿易自由化」與「整體勞動情勢」等層面的看法,這些寶貴的意見也提供了未來工會體制改革的基礎資料。
人的一生每天最少有三分之一是勞動生活,進入勞資關係,如果是受僱於大型企業,將面對科層制的無情約束,成為組織的小螺絲釘,人的能動性被壓抑到最低,這時候在巨大企業組織的齒輪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合作、團結難道不是最根本天性與出路嗎?即使沒有要對抗企業,光是自保就已經足夠。這種勞工團結的連帶,可以是讀書會、互助會、聯誼會、工會等,只要能彰顯集體力量,不須拘泥於名稱。而工會只是具備法律上所保障賦予的協商談判與工會行動的權利。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工會長出新的世代型態,法律制度必須順應這個新的潮流,成為新世代工會發展的溫床而不是障礙,這本報告書只是拋磚引玉,大膽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觀察與淺見,期待更多人關注台灣工會發展。
本文發表於作者部落格南洲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