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FacebookTwitterLinkedinShare on Google+

  • .線上捐款

  • .銀行匯款 / ATM 轉帳

  • 金融機構名稱:

  • (007) 第一商業銀行營業部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 帳號:0931-0116-958

  • .郵政劃撥

  • 劃撥帳號:50118157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2021新聞
on 13 十月 2021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范雲委員與台灣勞工陣線、工會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雖然上星期五(10月8日)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做成調漲5.21%的決議,但蔡英文總統2016年、2020年兩度宣示訂定《最低工資法》的承諾至今尚未實現,呼籲勞動部盡速將草案送進立法院,以建立更透明、合理、穩定調整最低工資的法源依據。

200勞動者封面裡

 文/孫友聯(勞工陣線秘書長、勞動者雜誌總編輯)

  1984年4月7日,就在噤若寒蟬的戒嚴,報禁也仍箝制台灣言論自由的時期,「勞動者雜誌」(簡稱「勞動者」)正式發刊,成為台灣第一本工運刊物。勞動者不僅延續了民主化過程中「黨外雜誌」作為公民發聲管道的出版特色,更是作為當時「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宣揚勞工運動理念和勞動權益的重要管道。然而,34年來,雖然總是隨著組織資源的多寡而改版,時而以陽春的報紙型態,時而用小手冊的模式,2000年以後更穩定的以完整的雜誌方式,無論以任何的型態呈現,「勞動者」為勞工寫故事、寫歷史的使命始終屹立不搖,不只記述了台灣勞工運動和政策的脈動,也分享國內外的勞動和工運故事,因此,「勞動者」已經成為國內外研究台灣勞工運動,以及瞭解各項勞動與社會政策發展重要的文本和歷史脈絡。

  這一期是「勞動者」的第200期,回顧過去34年的內容,更能瞭解出版和文字記錄成為一個運動組織的核心工作的原因,而這本雜誌,也成為觸摸台灣勞動故事的重要脈動的重要線索。

他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

   許多人想到台灣的「經濟奇蹟」,腦袋裡總會連結少數人的豐功偉業,浮現蔣經國、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甚至包括王永慶、蔡萬霖等資本家的名字。對於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而這就是長期以來優勢者宣傳下的標準答案吧,儼然已成為某種文化霸權下的單一共識,縱使是身在這經濟起飛洪流中勞工,也妄自菲薄的遺忘了自己的貢獻。

  因為勞工在故事中的角色被忽視,所以「勞動者」更加的有力想要留下更多勞工相關的故事,為勞工在歷史脈絡中記上重要的註解。我們可以從發行單位台灣勞工陣線組織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理解「勞動者」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角色,其中,從1984年到1988年期間,主要是透過真實揭露主流媒體不會報導的勞資爭議事件,例如「基隆看船工人三年未調工資」、「台灣原田公司開革因公受傷技工」、「海山礦災事件」等,透過文字記述與流傳,讓更多人可以瞭解台灣勞工的處境。同時,也試探著政府的底線,簡介國外的勞工運動資訊,為下一個階段的工運發展奠定基礎。

  1987年7月15日,台灣正式擺脫戒嚴的牢籠。解嚴前後,風起雲湧的罷工和順法鬥爭,以及大大小小的政治民主街頭抗爭事件,豐富化了台灣的反抗運動。此時,「勞動者」雜誌已從單張的報紙轉變成以小冊子的方式發形,並以更的編幅完整記錄台灣集體勞資關係的發展。這是台灣工會自主化的重要發展階段,除了勞資爭議個案和勞動權益的報導之外,如何組織工會,以及工會在政治和經濟發展的角色,以及突破台灣在國民黨統治下單一總工會的神話,逐成為「勞動者」與社會對話的重要內容。

  1992年,台灣國會全面改選。勞工運動支援會與「集結勞工陣線、粉碎金權壟斷」的企圖,正式改名為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的內容也隨著組織的發展,除了原因工運的角色之外,著默更多社會政策的倡議,例如,推動全民健保、失業保險、產業民主及勞保附加年金等重要勞動與社會政策改革。2000年以後迄今,再次隨著組織的轉型,除了定期出版的勞動者之外,勞陣更先後出版了台灣勞工的主張、新國有政策、銀行業的異想世界、大同工會奮鬥史,以及後來備受好評的崩世代,某種程度上都是「勞動者」以文字紀述歷史和倡議進步理念工作的延伸。

  34年來,「勞動者」不僅有個別勞動者的勞動生命紀事,也有團結力量大的工會抗爭畫面;有一步一腳印的勞動與社會政策脈動,也有澎湃洶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民主鬥爭。這其中有很多都還是現在進行式:用一個故事啟發另一個故事;用一次的行動,預約下一波的行動的進步,生生不息。

「勞動者」,標示那政策立法曲折的路徑

  過去三十幾年來,台灣的勞動與社會政策立法有極大的變化。無論是歷次勞動基準法的重大修訂,抑或是包括工運長期訴求的工會法、團體協約法及勞資爭議處理法等集體勞動法的沿革,我們都可以在勞動者找到重要的脈絡與線索。其中,同一部法或是相同的法律規定,在不同時期反覆出現,更能在文字的記錄中去探知個中原由。

  2000年以後,台灣的勞動政策法制進行關鍵的重建階段。而各工運團體長年倡議的政策也逐一完成立法,其中包括性別工作平等法、失業保險法、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勞工退休金條例、勞保年金等。其實,倘若回頭細細翻閱早期的「勞動者」,你會更清晰的發現這樣議題發展故事,很多時候無法單純的以某個理論解釋其中曲折。因此,如同著名的社會政策學者Collins(1999)和Sokolovsky(1998)強調,故事是要瞭解一個政策的發展重要的線索,尤其「在“亂糟糟”(messiness)的政策過程中,提供“一張清晰的地圖”,以看清楚政策決定過程那些彎彎曲曲的路徑」,更能理解制度發展過程中不同行動者的角色扮演,以及結構對於制度運行的鑲嵌性影響與限制,「勞動者」,適切扮演了這個寫故事的角色,為台灣重要的勞動相關政策,標示完整的註解。

寫故事的人,都在努力一起創造歷史

  一本雜誌的出版反映著一群人的互動關係,從作者、編輯、出版,一直到最後讀者,每一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特別是「勞動者」作為一本兼負專業論述、草根記述和倡議理念的刊物,從「書寫」及「閱讀」,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對象及想像。從第1期到第200期,參與「勞動者」的編輯者除了工作人員之外,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由學生志工執行編輯;而作者群也相當的多元,除了組織工作者、學者、基層勞工,還包括各領域社會運動的參與者,兩百期來累積的寫手有數百人之多。詩人穆里兒.盧凱瑟(Muriel Rukeyser)曾在她的詩作〈黑暗的速度〉中寫道:「這個宇宙是由故事組成,而不是原子。」對於34年來,參與在勞動者雜誌一起寫故事的朋友而言,應該再同意不過了。在寫故事的同樣,作者群自己也參與在歷史當中,讓故事堆砌更多對未來的想像和共識,創造歷史,也改變歷史。

  第200期是一個里程碑,更是另一個重要的開始。未來,「勞動者」將除了繼續扮演記錄台灣勞動故事的使命之外,更將持續提升內容的專業性,以更清楚的標示社會各領域發展的脈動,讓書寫,成為台灣社會進步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