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FacebookTwitterLinkedinShare on Google+

  • .線上捐款

  • .銀行匯款 / ATM 轉帳

  • 金融機構名稱:

  • (007) 第一商業銀行營業部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 帳號:0931-0116-958

  • .郵政劃撥

  • 劃撥帳號:50118157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2021新聞
on 13 十月 2021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范雲委員與台灣勞工陣線、工會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雖然上星期五(10月8日)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做成調漲5.21%的決議,但蔡英文總統2016年、2020年兩度宣示訂定《最低工資法》的承諾至今尚未實現,呼籲勞動部盡速將草案送進立法院,以建立更透明、合理、穩定調整最低工資的法源依據。

20230630

翻開臺灣過去的災害歷史會發現,有九成以上的災害衝擊都是颱風造成的。

 

不過,災害衝擊並非平等地降臨在每個人身上,事實上,依據社會變遷基本調查2019年的數據顯示,臺灣家戶真正遭受颱風損害的比率約占三成左右。

 

這讓我們好奇,在台灣什麼原因會使人在颱洪災害中更脆弱?而災害來臨後,一般家戶與受災家戶,是否會對預防和減少日後災害有所不同?

 

具體來說,是否可能有減災與整備作為上的差異?如果有,那又會是甚麼原因?

 

過去學者的研究很少有利用災害風險的觀點,來探討一般家戶與受災家戶之間,對於減災整備行為的差異。

 

但利用「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作為一般家戶的樣本群,再利用「莫拉克颱風社會衝擊與復原調查」的資料作為受災家戶的樣本群,可以發現:一般家戶的「個人層級社會脆弱性」的程度差異,決定他們面對颱洪減災整備行為的能力;但對重災家戶而言,其「家庭及社會層級的社會脆弱性」則成為主要影響因素。這或許和受災家戶曾與家人、鄰里社區有經歷大型災害事件的共同記憶與經驗有關。

 

面對大自然不可預料的災害,過去常從房屋結構、邊坡堤防整治等工程實體的改良,來作為因應措施,忽略了對於家庭、社區的關係網絡所形成的韌性,如何強化,來做為防災的手段。

 

本次【哲學星期五@台北】、【台灣勞工陣線】邀請了邀請到專注研究災難社會學的台大社會系博士生周偉賢來分享他長期對「災難韌性」的研究成果,並邀請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災害管理組主任張可承擔任與談人,來分享在社區救災的實務經驗。

(本次活動自由入場、無需事前報名;感謝【左轉有書】維持優質思辨空間,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這間搞獨立的書店和咖啡館)。

【時間】2023年6月30日 (五) 19:30–21:30

【地點】左轉有書TouatBooks

【地址】台北市鎮江街3-1號

【主持】林佩穎│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教育推廣部主任

【主講】周偉賢│台大社會系博士生

【與談】張可承│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災害管理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