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FacebookTwitterLinkedinShare on Google+

  • .線上捐款

  • .銀行匯款 / ATM 轉帳

  • 金融機構名稱:

  • (007) 第一商業銀行營業部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 帳號:0931-0116-958

  • .郵政劃撥

  • 劃撥帳號:50118157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2021新聞
on 13 十月 2021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范雲委員與台灣勞工陣線、工會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雖然上星期五(10月8日)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做成調漲5.21%的決議,但蔡英文總統2016年、2020年兩度宣示訂定《最低工資法》的承諾至今尚未實現,呼籲勞動部盡速將草案送進立法院,以建立更透明、合理、穩定調整最低工資的法源依據。

20181031

  勞陣規劃【走在科技鋼索中的勞動】系列講座,試圖摸索在現今更加多元的經濟模式與科技之下,勞動保障會受到什麼樣的衝擊,以及是否有因應的可能性。第二場次,我們想和您一同探索當科技發展與產業間的關係,我們將以通訊科技與金融產業作為出發點,看似不相關的兩個產業,又是如何彼此影響?

  勞陣曾經在一場會議上,與國際工會聯合會﹝ITUC﹞秘書長談話提到,ITUC的工會會員包括電訊和銀行產業,而他們意識到,電信產業雖蓬勃發展,但快速滲透到其他產業領域,甚至已經威脅到聯合會下銀行產業會員的工作權和勞動條件,而作為工會聯合組織,有義務以更嚴肅和積極的態度來因應這樣的趨勢。然而,在這個幾乎每個人都被通訊軟體制約的社會,工作與生活也已被這APP所交錯的網絡淹沒,無所不在的影響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當臨櫃銀行員的KPI包含協助客戶下載APP時,回過頭來,卻可能將在未來替代了自己某些工作;當各項第三方支付的消費模式無限擴張,對於銀行的業務的衝擊為何?以及,當前在日本、韓國及中國出現的平台網銀,虛擬的模式未來又會對金融產業的生態和相關從業人員的就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們邀請了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陳錦稷教授,以及金融工會實務經驗豐富的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韓仕賢秘事長,從理論與實務的不同視角觀察這個趨勢,對於台灣金融勞動環境的影響。

【地點】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台北市紹興北街3號)
【主講】

陳錦稷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

韓仕賢 │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秘事長


201810311    20181031

台灣勞工陣線 秘書長孫友聯:

  科技對就業的影響很大,桃園機場近日已經建置全自動機器通關系統,人力已經被逐漸替代。當通訊科技邂逅金融產業,就是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的重要課題。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陳錦稷教授:

  金融業確實一直在逐步發展,但相對的,部份勞力工作也已經被機器取代。我們試想人們假如不用現代科技,我們會如何?產業不用新的生產方式會如何?近年來經濟思維的創新已經漸漸在創新,如果我們工作模式與經濟思維不再創新,台灣的工作容易被中國替代。

  現在的台灣經濟面臨以下挑戰,出口佔整體GDP的60%,製造業大量外移,我們應該思考台灣的市場是否如此積弱?台灣以代工業為主的經濟模式,為了將產品出口歐美等消費市場,在增加利潤的考量下,就以降低勞動成本為手段。近年來,中國在面對工資逐漸上揚、土地價格也不斷飆漲的經濟趨勢下,此模式已經無法繼續更新下去,因此台灣代工又將此模式帶至越南複製。另外,紅色供應鏈也已經發展關鍵零組件,也逐漸取代台灣生產關鍵零組件的角色。

  台灣經濟成長率已經連續成長超過3%,但人民無感,這是因為台灣的經濟模式過度依賴出口,而不重視內需市場。此種模式造成受薪階級普遍低薪,貧富差距擴大,經濟分配受到極大質疑。例如以蘋果供應鏈而言,台灣代工利潤率只占總利潤的0.5%。

  台灣的內需與外銷必須並重,若台灣經濟重視內需市場,將帶來受薪階級的加薪作用,較能擺脫效率驅動、壓低勞動成本的經濟模式。目前台灣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像是電資通訊產業就占整體的44%,相對而言南韓僅為27%,而台灣出口電子產品又高度集中於蘋果。

  台灣爭取參與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可望透過經濟結構轉型、產業體質調整,強化台灣供應鏈。因為台灣簽定的自由貿易協定並不多,如果只將重點寄託於ECFA,將使台灣有淪為中國經濟邊陲的風險,更容易受到中國的影響。而如果在充分準備後參與CPTPP,將有機會擺脫對中國依賴。在產業轉型部分,台灣應由效率驅動轉換到知識經濟、創造工作經濟創新,開發工作機會。

  金融的任務應該是引導資金投入實體經濟,而非衍生性商品。科技的發展應該是輔助人力,並適時導引人力朝更多元的面相去發展,而不是以科技完全取代人力。因此應鼓勵金融創新,發展金融科技,另外因為金融業本身的特殊性,金融業並無實體生產物品、金融業存款龐大、槓桿操作大、僅有部份股本來自自身,因此公司治理易出問題,所以就需強化金融業公司治理,打造可控制風險下的創新。

 

全國金融工會聯合會 韓仕賢秘書長:

  透過新創科技發展,讓銀行不再是銀行。從網路和社群媒體到螢幕和智慧手機,再由行動錢包到人人是銀行。

  Fintech政策推動在IT技術有待提昇,且對員工影響也是存在的。包含銀行保險證券從業人員至少80萬人,資通訊科技ICT對銀行業衝擊為營運效率未提昇、工作滿足感降低、顧客滿意度減少、臨櫃功能轉換等。若金融3.0後,證券業僅須1萬人,原本的4萬多人該何去何從?我們發現業者因應數位金融對員工影響有下:營業時間縮短、營業據點遷移、人力配置。

  在現行行動載具普遍,實體銀行來客數減少之下,許多銀行鼓勵顧客使用網路銀行、語音等管道辦理業務,因此延長營業時間將徒增成本。而未來銀行業務也不限於實體銀行,但如此對勞動者將造成影響,例行性、重複性工作勞工將被取代;因業績壓力與工作量不斷增加,勞工工作型態多元發展,將對已婚和需要長照之勞工不利;從事非典型勞動型態人力也將增加。

  行動銀行帶動據點整併遷移,縮編人力。人力資源配置改變,若無做好配套,員工可能面臨失業,業者必須提供員工職能轉型因應。看起來銀行較傾向向外招募數位金融人員,而非對內訓練轉換職務,在職人員可能面臨裁員。

  金融科技對勞動權益將可能造成以下影響,例如傳統僱用關係契約認定將出現爭議,勞動法規及社會保障不足,相關職業訓練不足,勞工組織與集體協約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