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最近,黑心食品的烏雲籠罩在台灣上空,一片風聲鶴唳,民眾心裡總會懷疑,到底還有什麼是可以安心地吃下肚子?是什麼樣的邏輯,讓這些食品公司自甘墮落淪為「黑心企業」,甚至於有部分「有頭有臉」的企業也宣稱因「誤用」而淪陷,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品牌形象毀於一旦。某種程度上,這是台灣企業短視近利,一味追求成本降低經營思維下的惡果,在這種思維之下,企業只會無所不用其極地犧牲勞工和消費者權益來換取更大利潤,倘若台灣社會繼續姑息,難保民眾又會暴露在更多未知風險之中。
為降低勞動成本,許多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血汗工廠」。從歷次地方到中央政府的勞動檢查紀錄當中,可看到企業視《勞動法》於無物,不僅壓低工資,甚至讓勞工嚴重超時工作又不給加班費,以致勞工過勞致死的事件頻傳;此外,一再要求政府引進外勞,以及大量的使用派遣、外包等非典型僱用等方式,都是台灣工資節節敗退,實質薪資嚴重倒退14年的元兇。
組工會抗惡質企業
在這次食品安全危機事件中,我們看到同樣的邏輯,只是被犧牲的換成廣大的消費者。為降低生產成本,製造商貪婪地使用較便宜,甚至有毒的工業原料,使得許多消費者在不知情下陷入危害。而那些享有品牌美名的食品大廠,一再宣稱為「誤用」、自己也是「受害者」!但其實這是一味追求降低成本惹的禍,為了提高獲益將生產外包,或採購部門以降低成本為績效的思維,無形中助長了這種惡質的黑心文化。這次事件,我們應好好思考,是否檢討食品大廠在享有品牌美名後卻未對產品品質好好把關,將生產外包的風險。
事實上,在第一線製造生產的勞工,首當其衝受到毒害,未來勢必衍生嚴重的職業安全健康事故,因此,食品工業的勞工惟有積極組織工會,才有可能透過集體力量對抗惡質企業;此外,應立即在國內勞動及公司治理各該法規中建立「吹哨者保護」條款,保障勞工檢舉企業不法的行為,遏止這種殘害台灣社會的黑心文化。
刊載於2013/06/06蘋果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