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FacebookTwitterLinkedinShare on Google+

  • .線上捐款

  • .銀行匯款 / ATM 轉帳

  • 金融機構名稱:

  • (007) 第一商業銀行營業部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 帳號:0931-0116-958

  • .郵政劃撥

  • 劃撥帳號:50118157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2021新聞
on 13 十月 2021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范雲委員與台灣勞工陣線、工會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雖然上星期五(10月8日)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做成調漲5.21%的決議,但蔡英文總統2016年、2020年兩度宣示訂定《最低工資法》的承諾至今尚未實現,呼籲勞動部盡速將草案送進立法院,以建立更透明、合理、穩定調整最低工資的法源依據。

林佳和

  就算全球化是一純粹的學術性問題,也沒有人不同意,全球化是一多面向,夾雜不同、甚至矛盾,同時無線性發展方向之繁複現象的總稱,這一類統稱性質的綜合概念,就像「現代」、「後現代」、「晚期資本主義」、「新資本主義」一般,從來沒有人能夠清晰的、提出一套能完滿解釋各個不同面向的定義。因此,在第一次的「全球化專題」中,想要去定義全球化,即便不是一不可能的任務,也絕對是吃力而不討好的事。

  看看幾種描述全球化的不同角度及面向就好了:

1.全球性的全球化:場域已蔓延全球的普遍現象或發展

2.全球主義的全球化:意圖要實現前者的意識型態、主張或政治、經濟計劃

3.全球化過程的全球化:描述前兩者的發展過程觀

4.前述三個選項中,以技術、文化、價值、科技及其它人類成就作為描述的主軸或對象

 

  排列組合起來,全球化帶給我們的難解,實在有夠瞧的,每個將它當作一知識類別或名詞來處理的人,都對這個問題的複雜化,有著不能忽視的貢獻,就好比全球化之於我們販夫小卒的影響一般。

 

  那麼,就一勞動者的角度,我們應該怎麼理解全球化,應該嘗試建立什麼面貌的全球化定義,或至少說,如何選擇一正確的觀察視界呢?

 

  我認為,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套觀察方法,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選好角度,戴好眼鏡,先排除語意的迷障:全球化在作為一定的政治意識或概念的使用上,不論是遊走世界的資本或科技新貴,或是焦急於自己命運的工會陣營,都經常出現被單一化、標準化、當作一種「不可抵忤的」,具有一致性發展的語彙運用,其實反而忽視了全球化在不同面向上的「社會權力關係」,不論是結構的或是行為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搞清楚,全球化中的什麼現象及發展是被有計劃的推動著,有著意識型態的作用;不要再說:「這是不可抵擋的趨勢」,因為,其實沒有這樣的東西,也沒有這樣的理解方式。

 

  全球化的現象是:貿易、生產以及金融市場,無視國家間的界限,成為一跨越全球的活動,而其他的領域,如文化與價值,也有著類似傾向〈但多矛盾與不一致〉;這樣的活動被以下三種發展所直間接推動:

1.新的資訊科技,如情報衛星、網際網路、企業網路,這些新技術使資訊便宜而快速的傳遞;

2.排除國家關稅壁壘,使國際貨物及資本流通更形簡便之國際協定;

3.運輸成本日益減少。

 

  掌握了觀察向度,先認識全球化所代表的一些發展現象,我們已經邁入了定義的階段,下一期開始,我們希望能更進一步的理解與剖析它,全球化,一個所謂跨世紀的最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