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FacebookTwitterLinkedinShare on Google+

  • .線上捐款

  • .銀行匯款 / ATM 轉帳

  • 金融機構名稱:

  • (007) 第一商業銀行營業部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 帳號:0931-0116-958

  • .郵政劃撥

  • 劃撥帳號:50118157 

  • 戶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2021新聞
on 13 十月 2021
20211013 最低工資專法保障,經濟果實全民共享

范雲委員與台灣勞工陣線、工會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雖然上星期五(10月8日)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做成調漲5.21%的決議,但蔡英文總統2016年、2020年兩度宣示訂定《最低工資法》的承諾至今尚未實現,呼籲勞動部盡速將草案送進立法院,以建立更透明、合理、穩定調整最低工資的法源依據。

社會民主是什麼

  北歐國家可說是當代社會民主福利國家的典範,其特色之一即為提供相對較為普及且優渥的現金給付與社會服務,使多數民眾都能享受到政府所提供的社會福利,並藉此凝聚社會團結的共識。儘管社會民主在全球化的挑戰下,其可行性與永續性也受到了多方的挑戰,但事實證明北歐的社會民主體制在全球競爭的浪潮下,仍然屬於適應較佳的制度,雖然在部分政策有所調整,但整體而言仍然屹立不搖,不論在社會平等與經濟發展的面向,皆維持相當好的平衡。

  勞陣翻譯並出版《什麼是社會民主》一書,簡要地介紹了社會民主的重要理念與價值觀,以及瑞典上百年以來社會民主的發展,經由這樣的回顧,可發現社會民主的理念並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在長時間的實踐過程中,透過不斷的理論辯證與經驗累積而來,其不僅務實而且與時俱進,絕非只是象牙塔內的空想。
  在當前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性別、階級、族群等種種不平等問題急待解決的同時,瑞典的經驗與社會民主的理念揭示了一條可能的道路,證明自由與平等並非互斥,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可相輔相成,市場經濟與政府管制不僅並行不悖,還可截長補短,發揮兩者特有的功能與優勢。期待這本書的翻譯與發行,能夠增進社會大眾對於社會民主理念的了解,帶來更多的思考與討論,並為台灣未來的發展與政策規劃提供更多的選擇。
 
(《社會民主是什麼?》一書可於講座1樓左轉有書書店購買。本次活動採自由入場、無需事前報名;感謝【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提供場地,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咖啡館)。

更多書籍介紹

 

【時間】2017年 1月31日 (三) 19:00–21:00
【地點】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 孫友聯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理事長
【主講】
蔡培元 │《社會民主是什麼?》一書譯者,現為政治大學社工所助理教授。2017年起擔任台灣勞工陣線理事長,致力於理論與實踐間的交互辯證,尋求學術工作者的社會改革之路。
劉進興 │現為高雄市研考會主任委員。曾任台灣勞工陣線國際部主任、台科大化工系教授、第三屆立法委員(全國不分區)。
林敏聰 │現為社會民主經濟學社共同創辦人、台灣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

活動摘要:

整理:周冠妤(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生)

0131

(左起為講者林敏聰、蔡培元、劉進興)

蔡培元:

  今天想分享的主要是,自己對於社會民主的理解,以及台灣若想實踐社會民主的道路,應該思考哪些議題?

  首先,我對社會民主的理解為何?「社會民主」顧名思義,同時兼有「社會」與「民主」,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倘若只有民主,社會型態的範圍很寬,從極度市場經濟到北歐社福都有可能,但必須理解到,在純粹市場經濟下,雖是民主制度,但每個人對政治的影響力不平等、不穩定,反而會違反民主的原則。反之,倘若只有注重社會層面,卻也無法將人民對於社會公共利益的看法,真實地進行反映與討論,容易淪為少數人對於公共利益的想像。因此,社會民主可說是,處於強調社會的極左,和強調民主的極右之間的中間路線。

  人們常會以為,社會民主等同於馬克思主義,但其實兩者有很大的不同。社會民主主張的是漸進式的路線,且並非以取代資本主義為目標;在既有的基礎下,一步步地改善現有的制度,以達到更多人的幸福,強調一種「務實」的路線。如同本書的作者,在經濟不景氣,社福財政擴大的時代背景下成為首相,已經無法一味地以傳統福利國家的模式因應所遇到的社會問題,因此書中強調,如何能夠務實地面對社會環境,做出調整,但也不損及社會民主的基本核心價值,更是社會民主理念務實態度的重要特點。

  那麼,台灣能否施行社會民主?怎麼樣是台灣的社會民主?我們有沒有可能向北歐經驗學習?又應該學些什麼?種種的議題都必須在民主的架構下,來進行全民的討論,諸如我們是不是真的想要實行社會民主?(未必所有人都認為此是理想)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社會?我們願意繳多少稅?承擔多少負擔?我們想要怎樣的福利?光是福利就有百百種,長照、身心障礙者、兒童等,資源應該如何被分配使用,都需要社會的討論,而不是由上而下來決定。社會民主在台灣,並非從零開始施行,原有的社會福利,也早已使人民被切割成不同的利益群體,因此更必須思考該如何讓不同的群體間彼此合作。如今我也還沒有一個答案,並且我的答案也不會是大家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更多人一起來思考和尋求解答。

 

劉進興:

  今天的這本書,主要是社會民主在瑞典實踐的脈絡,因此我會將分享重點擺在瑞典社會民主的簡單歷史,與台灣推動的經驗和展望。

  社會民主可說是社會主義的其中一個途徑,且是較為接近實踐的一個。最初社會主義在瑞典的發展,數度推動國有化政策,也不是很成功,直到社會面臨不景氣,所推出的積極就業政策頗具成效,才獲得選民的青睞。累積這些經驗後,瑞典的社會主義者也逐漸理解到,馬克思雖然有道理,在現實中卻不一定能用,難以完全地捨棄私有財產,讓資本家法律上的財產被廢棄掉;但相對地其實可以限制資本的使用權,例如設限最高工時、禁止排放廢棄物,讓資本的力量受到一定的節制。這些概念在現在看來稀鬆平常,但在當時其實是很有創意的。到了戰後,瑞典的社會主義政治力量,持續推動積極產業政策,並在1950年代推動福利政策,長久下來更使人民開始內化此為自身的權利意識;1970年代並持續擴展到產業民主、受雇者基金等諸多面向。瑞典社會民主的成功便在於,一步一步地把權利意識內化到每個人民心中。

  瑞典的社會民主政黨,曾經花費許多時間討論一個問題,社會民主的三個核心精神:自由、平等、團結當中,到底哪個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自由與平等間的關係,到底哪個是最終目標?這本書的第二章便是在討論這個問題。一般直觀會以為平等對於社會民主來說是最重要的,但我不這麼認為,我想自由才是最重要的,如同瑞典人最後討論出的結果:Freedom through equality透過平等達到自由,也就是自由是目的,而平等是必經的道路,只有人與人間達到一定程度的物質平等,才能從束縛中被解放,達到真正的自由。

  對於現在的台灣,最迫切的問題並不是要走哪條道路,而是整個政治界和學術界,都過度去意識形態化,流於枝微末節之爭,應該討論背後更嚴重的問題,整個價值取向、核心理念的衝突,才能有真正的共識與落實。

 

林敏聰:

  我本身參與社會民主經濟學社,相對聚焦在物質面的問題,也就是社會民主需要怎樣的經濟基礎。台灣從原先經濟奇蹟時代,追求政治民主,直到318學運後,轉為更關注於社會民主;原先只是對於政治上自由平等的追求,到後來意識到經濟不平等也傷害了政治權利的平等,因此對於社會/經濟上的自由平等便投入了更多心力,尤其是在民進黨完全執政後,經濟平等、社會分配更成為核心議題。

  自由平等的內在衝突,尤其會顯現在與經濟相關的重大議題,因此所有的討論更仰賴有效的數據。舉例來說,如果比較各國製造業每小時勞動報酬成本,可以發現台灣很低,同時也發現台灣經濟有增長,勞動報酬卻是下降,如此便反映出,人民的主觀感覺其實也正與客觀數字相符,顯現台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核心。

  那麼台灣經濟結構背後到底出現了什麼困境?主要是台灣創新經濟的內在缺陷,一是代工本質與規模量產至上的產業結構,至今仍難以擺脫過去主流的經濟模式,並且帶著同樣的思維去發展新產業;二來是對於基礎研究的漠視,以及進步價值的缺乏,總是將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等想法,視為經濟發展的阻礙,以應付的態度面對;相對地,我們更應該讓進步價值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解決新時代所會遇到的問題。

  社會民主當中,需要團結來結合自由與平等兩者,而團結本身仰賴一定的物質基礎,也因此需要完全普遍性的福利制度,但這同時也仰賴於我們有相應的經濟能力。當前的危機就是轉機,尤其是318後,人們開始意識到經濟轉型的問題,也就需要經濟能力去尋找解方,因此我們才成立這個社會民主經濟學社,期望由經濟學的角度推動其發展。

 

延伸閱讀:

《社會民主是什麼?》書籍介紹

瑞典模式

社會民主的起源與歷史發展

法蘭克福宣言

社會民主教室-工會與社會民主